[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8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刘晓峰 参加讨论
二 曲水流觞、赋诗言志的习俗,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日本书纪》载:“显宗天皇元年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这是日本史书中关于上已节最早的记载。此后相当一段时间,日本朝廷都流行过上巳节。718年编定的《养老令》明确规定,“三月三日”为节日。期间因为日本桓武天皇与皇后都是死于三月,日本平城天皇登基后,曾于大同三年(808年)下诏,一度废止了这一节日。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久,后来的嵯峨天皇即位后,恢复了宫中三月三日曲水赋诗的节俗。史载嵯峨天皇本人善书法,喜欢写作诗歌,是日本历代天皇中屈指可数的文人天皇。他积极恢复这一节日,大概和他这份文人情趣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日本朝廷曲水宴的作法,在《西宫记》等书中有很具体的记载。通常当日天皇要行幸于水边,并集会朝中的公卿、博士、文章生为诗酒之会。到了平安时代,为了这一节日还特地在清凉殿前挖沟引水,专门用来作节日浮杯载酒之用。但问题是能象大江匡房那样自由的写作汉诗的人并不多。很多公卿当时并不善于作汉诗。所以半月前即搔首挠腮做准备者有之,三月三日前遑夜拜求于文章博士之门求诗者有之,古代日本人的日记中,留下很多相关的材料。在日本古代,举行曲水宴的不仅仅限于天皇一家。古代日本的贵族中像大伴家持,藤原道长等都曾在自己的私邸开设过曲水之宴。前者是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中最重要的作者,文采流被后世;后者在藤原摄关时代曾先后将自己的三个女儿立为皇后,权倾一时。他曾写过一首和歌自唱自赞说:“斯世我所有,正如我所知。十五团圝月,圆满无缺时”,可谓得意之情,溢于言外。 古代中国的上已节,是离不开修禊驱邪活动的。《诗经·溱洧》通常被认为是反映了郑国三月上巳之俗。其时溱、洧两水之上,士女秉兰草招魂续魄,目的即为祓除不祥。《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中国古代的禊祓驱邪的节俗当然也成为日本古代上巳节的一个主要内容。从修禊驱邪这一核心观念出发,在日本还形成了特有的使用“偶人”的作法。在紫式部著名的《源氏物语》中,就曾描写三月上巳到海边参加阴阳师进行祓除的活动,并把载着偶人的船放到海中让它顺流漂走的情形。放到船上的偶人日本语称“抚物”、“形代”,正象字义所表示的,偶人通过接触主人的身体,带走了主人身上的秽气,载着偶人的在海中顺流漂走,主人身上的污浊的秽气也被带走了。依据史料的记载,在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天皇所使用的偶人要由阴阳寮专门贡上。天皇不但要用它抚摸自己的身体,还要对着它吹气,然后把自己常用的单衣和偶人一起交给阴阳师,由他们最后放进河水中。《江家次第》非常详尽地记载了有关仪式的具体作法:当日天皇先要斋成沐浴,然后从神官那里接受“御赎物”和“御麻”。天皇用嘴触吻一下“御赎物”再用“御赎物”在身上抚一下,然后把它还给神官。接下来神官读特地准备好的祝词,此后撤掉“御赎物”。天皇食鱼,仪式结束。这里的“御赎物”就是偶人。天皇就是这样通过触吻“御赎物”把自己身上的秽气移到偶人上来达到祓除的目的。偶人之外,在平安时代,日本还流行 “天儿” 、“这子”,也是用来祓除灾厄以求平安的。 三 说到古代日本的三月三日节俗,还要提及一个重要的活动——献灯。平安以后,日本宫中天皇禊祓之后,还有向寺庙供奉“御灯”的活动。以记载日本平安时期的年中行事著名的《西宫记》,卷三就有关于三月三日宫中献灯的记载:“三日,大里洁斋,宫主奉御卜,申不净由,不可被奉御灯……御禊如常、无不净时,内藏寮奉御灯灵严寺,官人申事由供鱼味。”“大里”,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大内”,即宫中。这一年因为宫中有秽不敬,取消了献灯的活动。似乎当时三月三日的献灯活动举行与否,条件设定的似乎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是否有秽这样客观的条件,还要通过相关的占卜,卜吉方可实行。《年中行事秘抄》就记载日本治安元年(1021年)神官问卜天皇三月三日“奉北辰御灯”吉否,卜占的结果是不吉,结果这一年也不能献灯。 献灯是“奉北辰御灯”,即献给司掌人间生死大权的北辰星,目的当然在于祈寿。它和正月拜属星一样,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北辰星辰信仰。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北辰,历来有北极和北斗两解,辨正这一问题不是本文的目标。我们只要理解在司人间寿夭这一点上,两者经常是折衷而一的就够了。依照冯时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人对北斗的崇拜传统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第6千纪甚至更远。至少在汉代初期,北斗司命的说法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到了后来,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授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这一观念在道教中发展成了北斗七星信仰。道教经典之中,《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妙经》对此有很多记载。台湾的萧登福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北辰司命这一信仰在古代中国可谓传播广远。最通俗的事例可举《三国演义》103回“五丈原诸葛禳星”,故事中孔明的七盏大灯四十九座小灯环绕中央本命灯一盏的做法,就是祈斗延命法的一种。 说来中国古代的北辰信仰落户于日本很早。通常认为,北辰信仰传入日本始于七世纪初,为百济圣明王之子琳圣所传授。到八世纪末,北辰信仰在日本已经非常有势力。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据《镇宅灵符缘起集说》的记载,新京平安号称“北斗堂”,建都时在京城四方都安置了妙见菩萨,做为都城镇守,而安置妙见菩萨的寺庙,名为“灵岩寺”,一名“妙见寺”。前面提到的《类聚国史》892年成书于日本。其 “神祗十”部分收入延历十五年(796年)三月庚戌条记载了当时禁祭北辰的禁令。“勅,禁祭北辰,朝制已久,而所司侮慢,不事禁止。今京畿吏民,每至春秋□月,弃职忘业,相集其场,男女混淆,事难洁清,□□□佑,反招其殃。自今以后,殊加禁断,若不获已,每人异日,莫令会集,若乖此制,法师者送名纲所,俗人者处违勅罪”。法师送名纲所,是要除其僧名僧藉,俗人犯违勅罪,按照当时的日本法律,是要“徒二年”的重罪。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道诏书,核心并不是禁止北辰信仰,而是要禁止大规模祭祀活动中“男女混淆,事难洁清”的局面出现。另一条相关记载见于《续日本后纪》卷四仁明天皇二年(836年)八月二日条:“乙亥,且禁京畿之内来月供北辰灯。以斋内亲王可入伊势也”。两份禁令都提到“京畿”,可见北辰信仰在当时日本的京城附近地区确实是非常流行的。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西宫记》的记载中,献灯的对象是灵严寺。而正象《镇宅灵符缘起集说》记载的那样,灵严寺安置的是妙见菩萨。我们知道,北辰信仰源出于道教,而灵严寺是佛教寺庙,这不是拜错了庙了么?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北辰信仰向日本传播的一个重要线索。北辰信仰东传并在日本获得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佛教路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