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庙会:现代金城的民俗传承(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22 新浪 2010-02-25 15:06:00 记者 雷媛 摄影/ 参加讨论
一个插曲 从杨晓文的家到五泉山公园,也就五六分钟。不过,杨晓文没有去五泉山看庙会。说起庙会,杨晓文说,他记忆中的一个场景让他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庙会。 “应该是几年前的一个春节,作为一名编剧我应邀去成县采访,乘坐的车行至成县县城时,正碰上县城里的庙会,那个热闹劲,红火劲,城市里的庙会上是见不到的,在熙攘的人群之中,我看到了一对父子,父亲很年轻,穿着一件黑棉袄,左肩上扛着四五岁的儿子,儿子手里拿着一个‘糖人’,右肩上搭着一个褡裢,褡裢里装得鼓鼓囊囊的,不用怀疑,肯定是给家里人买的好吃的东西,那父子俩的脸蛋被冻得通红,被人群挤来挤去的,但他们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满足。”杨晓文说,那一刻他似乎完全感受到了来自那对父子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和快乐,那是一种在城市人脸上很难找到的幸福和快乐。“那样的庙会才是真正的庙会啊!”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当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在兰州第一次看到庙会时,也发出了慨叹。 1908年的1月29日,马达汉骑着马进入兰州城,住进了当时的位于兰州城西门瓮城中的一家客栈。也就在马达汉进入兰州城的三天之后,中国人的新年到了。几天后,在旅店睡觉的马达汉被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震天的炮仗声惊醒,于是,这个外国人起身走出了旅馆的门,来到了兰州城的大街上。 “除了夜里很短暂的间隙,响声彻夜不停,宣告了盛大节日的来临。商店都关了门,大门上和屋前的廊柱上都贴了写有中国字的红纸对联,还挂了灯笼和彩色纸条,男人们一群群忙忙碌碌地沿街行走,看不到女人,华丽的小马车辚辚地到处可见……从车厢的小小窗框里闪现出身穿绸缎衣服的人物,而在车辕的另一边坐着盛装的侍者……街上大多数人身穿黑色缎子服,所有人头上都戴黑色毡帽……”这是后来当了芬兰总统的马达汉在他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中记录的一段文字。 “马达汉当时住的旅馆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亚欧商厦一带。他的这一段文字实际上记录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兰州人逛庙会的情景。”邓明在他的《兰州史话》中,也用一段文字记录了马达汉眼中的兰州庙会。“马达汉还把那一年(1908年)兰州人逛城外庙会的场面以及清军阅兵庆新春的场面都拍了下来:逛庙会的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站在轿车子顶部,有的在地上扎成堆,多持风车迎春;东校场上人山人海,骡车并列,新式陆军持步枪,枪刺上扎着黄纸花,督标兵勇则持刀枪,打着花花绿绿的旗帜,在两队骑兵的带领下,缓步前进,接受陕甘总督升允及其他官员的检阅,场面异常壮观。” 传承 在彭金山看来,近年来,庙会的复苏和渐成规模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不得不承认,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年味正越来越淡。找回旧时过年的乐趣,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的一大心愿。 庙会无疑是实现这种心愿的最好载体之一。如今,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日渐完善,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各式各样。过大年逛庙会,不仅是沿袭了一种习俗,更让一个城市从另一方面鲜活起来。” 彭金山表示,与以敬神为主题的传统庙会相比,现代庙会则显现出了以官方组织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性。“举办庙会的意义当然很多,但庙会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民俗文化事象,把它通过实物表现给游人,让人们汲取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庙会文化是对我们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它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是显性的。今年庙会上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项目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这样的展示,会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所以,举办庙会是十分必要的。” 初六逛了一天后,彭金山就没有像往年那样接着连续几天去庙会,因为他觉得去了几个地方看了后,感觉今年的庙会没有去年的那样有特点。“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还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在全民商业化的今天,在展示文化的同时,引入商业元素,庙会才会红红火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但是,商业元素不能过。所以,今天,我们的庙会怎么才能办出特色,的确应该是我们充分考虑的根本所在。在继承传统文化与追求商业元素之间,是需要一种智慧的平衡。”彭金山说。( 来源: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