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正月(3)


    四、社交习俗
    (一)拜年
    拜年,又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虽不限于正月初一,但却始于正月初一。拜年一般有两种,一是本家族之内的拜年,通常是小辈依次向长辈叩头恭贺新禧。届时,长辈将用红纸包着的银元或崭新的纸币,送给他们,叫作“压岁钱”,江苏苏州又叫“拜年钱”。在宁夏隆德,大家依次行礼后,家长要“散给合家大小男女钱,谓之‘押岁’。给小儿女枣核,以庆‘元旦’。”[16]在海南岛,小辈要给长者进献槟榔,长者则赠以封包。浙江绍兴又有“团拜”,即一族或一家人众,都相向而立,站成圆形或方形,然后相向跪拜,共祝新年。
    一种是邻居朋友之间相互拜贺。在江苏淮安,给人贺年要说吉利话,比如“恭喜你老大发大旺”,“恭喜你老万事如意”,或者“养儿子”、“娶媳妇”、“抱孙子”等。受贺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话。如果客人到家中拜年,主家要请他吃糖、瓜子、枣、糕等,并说:“甜甜蜜蜜”(糖)、“步步登高”(糕)、“早生贵子”(枣)等。在广西柳州,到人家里贺年,一进门要就说“恭喜发财”、“丁财两旺”等。在福建漳州,人们在新年初次见面的时候,也要笑嘻嘻地说些吉祥话,如“恭喜!”“恭恭春春恭!”“新正大家齐发财”等。
    在广东广州,人们吃过早餐,衣着光鲜地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行礼以后,主人让坐,并拿出一个八果盒,中间是红瓜子,周围有莲子、马蹄、椰丝、莲藕等物。主人请吃时,要说“拗金”,再请吃时要说“拗银”。如果是没有结婚的少年或小孩拜年,受拜者一定要给些“利市”。女人拜年时,都要预备一个漆篮,里面盛着瓜子、红桔、利市等物,送给受拜者。而受拜者则回她大致相同的东西。不过,如果是新嫁或嫁了不几年的女子,人家一定要回送两枝长蔗、两株生菜、一些韭菜、两个慈姑,表达对新媳妇的期待。在潮州,元旦吃过早饭后就到亲戚家去贺年,去时要拿柑包,以将吉利带给亲戚家。受拜者仍还以柑,互致好意。在东莞,大家路上相遇,都要说声“恭喜”,客人来了,则要用攒盒请他,叫做“食大桔”。孩子们来,则要拿包有银币或铜币的红纸包给他们。在广西平乐,平日客至,一般只以烟茶相待。而新年要加上槟榔。如果有孩子到来,则要给予柑果、米饼、荸荠之类。当制钱盛行的时候,还用红线串铜钱以赠。铜钱多者百文,少则九文,取长久意,叫做“挂钱”。制钱废后,又改用红纸裹铜圆十枚或八枚,或银毫二角、四角。也有用钞票的,叫做“利市”。在台湾,拜年(或称拜正、贺正等)一般在初五以前。贺客登门,要请其尝甜料,如红枣、糖果之类,并喝甜茶,如红枣茶,以示圆满亲密,叫做“食甜”。“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三,或百之数十文,谓之结带。”[17]在上海,客人来家拜年,互致祝贺后,主人要以茶果招待,并敬上两只白糖或红糖水煮的“水泡蛋”。在湖北孝感,“亲朋互拜,至必款留,曰‘拜年不空过’,疏亲均拜,曰‘拜年无大小’,各持糍糕以为礼。语云:‘拜年拜节,糍粑发裂。’”[18]
    在河南开封,非常注意去拜年的第一家要是兴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求财得财、求利得利的人家。而大家也都希望第一个来拜年的同样来自兴旺之家。
    在贵阳,大年初一虽是亲友间彼此贺年的日子,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因为不敢当亲友的贺年而特地紧闭大门。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门内的人总要从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识的朋友,决不开门,而只是隔门不断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这天,小孩往亲戚家拜年,除了得到“压岁钱”外,还要从亲戚家带回一根“柴”,表示带财而归。而新女婿这天要赶早到丈人家拜年,他将受到热情的盛宴款待。在四川合川,城市人家也多闭门,有客人亲自到门上拜年,叫做“请开财门”。门前糊一个红纸袋,上写“承步”二字,泛泛之交就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卡片放在袋中,叫做“散拜年帖”。
    在湖北黄陂,拜年的次序是,首向天地君亲师,次是祖先,再次是堂上。然后要放鞭炮,开门上庙。从庙里回来再拜年。初一是本家,初二是母舅,初三是岳家。而去年又新丧的人家,“孝子要穿着白的袍,黑的套,戴着没纬的空梁的冠,请服内的兄弟二位,也穿着白的袍作陪伴,到亲族的家里叩首谢孝”,叫做“管新灵”。[19]在湖北鹤峰,元旦“客至家中,主人有卧者,家人应,曰‘挖窖’。”[20]而在浙江萧山县,还有到祖宗坟上去拜年的做法,叫做“拜坟年”。又在海南定安,新媳妇这天要手持槟榔站在门外,任往来妇女观看,并赠以槟榔。
    贺年有不自己亲往的,而是派人送一份贺帖;或者虽亲往拜年,但所到人家家主并不相见,拜年者便留下一张贺年片的。这种做法早在汉代即已出现。近世仍颇为流行。《房山县志》载:“‘元旦’……卑幼先往拜亲长,平交则互相先后。今平交率用贴,亦甚便也。”[21]江苏苏州称此为“飞帖”, 淮安称为“散名片”。[22]《新年风俗志》载浙江绍兴的贺年说:“商铺来往多用贺年片,是用红色的纸片,印上黑色的店号或经理的姓名,投送到和他有交易的人家或商铺。收受的店家,多在他们底门上,贴着角形的小袋,上写‘代柬’两个字,承受送来的纸片。”[23]载河南开封的贺年说:拜年者“实际却大多数均‘挡驾’不见,仅只仆役或小辈应门‘谢谢劳步’而已。客人呢,向他们底祖宗或神祗磕上‘神三鬼四’的头,(向神灵磕三个头,向鬼即祖宗磕四个头)留上一张贺年的名片,就拔腿走了。有些更省事,敲门不开,从门缝里塞进一张贺年片,就算完事。更有些连门都不敲,偷偷把名片塞进去就走。”[24]吉林安图城镇商号的门则都虚掩着,各号将本号贺年片从他号门缝里投入,叫做“过门拜”。以红纸名片贴于亲友家门户或者用短白纸片沿门投刺以拜年,更是四川许多地方都流行的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赠贺年片或贺年卡的做法在各地都非常盛行。
    近年来互联网普及,多有以发送网上贺年片恭贺新春的。此外,随着电话、手机走进千家万户,电话拜年或用手机发短信拜年也已成习尚。
    (二)欢宴·赠答
    在元旦,族内人等欢宴也是常有的事。在陕西盩厔,“鸡鸣起,设香案、牲果,盛服拜天地、拜灶、拜祖宗,后拜父母、伯叔、兄长。每族数世祖考共为画像,众会拜毕,共欢饮,曰‘节坐’。”[25]在蒲城,人们同样也聚族欢饮。在陕西澄城,人们“夙兴吉服,具祭品、香烛,爆竹,谒神祗,拜祖先,以次拜兄、师长、尊族,或绘宗图,轮置酒食而合祭之,相叙拜,名曰‘拜神子’。”[26]同官、洛川也叫“拜神子”。在湖南道州,“午宴,合家团坐,谓之‘团年’。”[27]在湖北黄安,“‘出方’迎喜神,戚友交贺。各乡则预以糯米捣烂为粑,厚七八分,径尺许,方圆不一,伴以果饼,往来赠答。客至,主人先以鸡肉之类满堆碗面为敬,复煮酒设馔,谓之‘拜年酒’。”[28]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