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50 中国民俗学网 吴晓东 记者 张杰 参加讨论
与汉族神话相比,少数民族神话多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而且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关联密切。通过汉族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有望揭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状况。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进展如何?如何看待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意义?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原与少数民族比较研究的深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吴晓东:就论文数量、方法引入、资料库建设等方面来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成果显著。随着研究者数量的增加,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成果数量大幅提高。但这些成果分散于诸多民族之中,就单独某一民族来说,成果并不明显。从方法上看,历史地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方法在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得到运用。得益于科技进步,资料库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神话与中原神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您如何看待对少数民族神话与中原神话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 吴晓东:少数民族神话与中原神话的比较研究无疑十分重要。因为我们进行神话研究很容易选择以某一民族作为切入点,如壮族神话研究、纳西族神话研究等。这种方式短板明显,容易使研究者坐井观天,视野狭窄,得到不恰当结论。事实上,神话的地域性比民族性更应受到重视,某一类型的神话往往为一个区域共同拥有,而非为某一民族所独有。所以,神话研究更应该从类型切入,即将某一类型神话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多地搜集各民族的同类型神话,开展比较研究。 中原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中原是主要传播源。文化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但文明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力度往往要大于四周向中心的反馈。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许多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神话其实起源于中原。例如我在《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一文中曾考证,在中原地区,伏羲的“羲”曾经读yi,而壮族有一则洪水型兄妹婚神话,其中哥哥叫伏依,这个名字其实是伏羲原来的读法。由此,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原神话向四周扩散的痕迹,还可以大致推测出传播时间。我还通过比较研究,对盘瓠神话源于中原这一观点予以论证。其次,较于中原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的原型要更加明显。 语音对应规律可应用于神话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运用语言学理论,包括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神话,这对于推进神话学研究有何意义? 吴晓东:神话,首先是语言的叙事,所以它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被视为语言学范畴。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篇章语言学,就是对文章生成的研究。如果将神话视为一个篇章,就可以很自然地与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其次,神话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总是受到概念、分类的困扰。关于神话的概念,至今仍争论不休。这其实是语言学研究中名与实的问题,所指与能指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是不断变化的,但学者们往往会期望得到一个固定关系。 在学习语言学的过程中,语音对应规律对我影响很大。语言学者们要想证明两种语言是亲属语言,不是寻找那些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而是寻找这两种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神话研究也需要寻找规律,比如女娲的“娲”与青蛙的“蛙”目前是同音字,但仅因为读音相同就推测女娲是蛙部落的人,以蛙为图腾,这无疑难以令人信服。除了古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更重要的是找到相应规律。因此我在进行女娲研究时,找到了神名成对以yi-wo形式出现的规律。后羿嫦娥、伏羲女娲都呈现出这个规律,而且不仅语音上对称出现了这一规律,在神格上也有相应规律,即后羿与伏羲都与太阳有关,嫦娥与女娲都与月亮有关。寻找规律,可以避免神话研究中因简单同音而牵强附会的问题。 神话学的很多方面都与人类的认知有关,我曾对范畴、认知语境、故事语法等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运用予以专门阐释。概念是一个语言学问题,需要借助范畴来加以解决。理解、记忆和讲述一个故事,都与语境有关。认知语言学认为,起绝对作用的不是情景语境,而是认知语境,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下理解、记忆和讲述一个故事不会受到情景语境的太多影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人的认知结构。另外,神话反映的内容本身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就此而言,认知语言学将对神话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将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运用到神话研究中去,将大大推进神话研究。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