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以东海海岛信仰为例(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15 中国民俗学网 田兆元 参加讨论
四 东海海岛信仰的谱系形式:以观音信仰为例 以下我们通过观音传说的简单阐述来看这种信仰的谱系关系。在嵊泗列岛之主岛泗礁山岛之大悲山,岱山大巨岛和普陀山,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传说,这样的传说也会写在墙上: 观世音菩萨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还有三跳。其中第二跳就是跳到大悲山,说是观音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一天,坐在普陀山,数舟山群岛的千座山峰,数来数去差了一座,观音好生好奇,便跳到大巨岛观音山顶去数,还是差一座。于是观音跳到泗礁山岛的大悲山,第三跳跳到小洋岛的小观音山,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后来,她俯身看到自己的落座处,笑了,原来她把自己坐着的那座山峰忘记数了。后来观音虽然仍然回到普陀山去了,可她落脚处因她的仙气所化,成了海上灵验无比的名山。⑦ 观音是东海海岛中影响最大的信仰对象。就这段表述看,她已经超越一般的佛教信仰,有仙气,道教色彩也很重,完全是内涵丰富的民间信仰了。同时这个故事不同于一般的神灵故事,都是讲述神灵的灵验。相反,该故事看起来是在讲述菩萨的糊涂和错误。但是这个故事却具有不可替代的谱系意义,它将舟山群岛成百上千的观音信仰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其中选择出来数处主要的信仰场所:以普陀山为中心,将观音山、大悲山、小观音山和普陀山连为一个整体,成为观音信仰的核心圣地。这样,传说就为这种信仰秩序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样,一系列的观音传说在普陀与日本之间、普陀与台湾之间流传,将整个东海地区的海岛观音信仰连成一片。这种联系性的谱系,还因为僧人的往来,神像和经书的流布,大型法会的互动成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系列。 这种联系可以清晰地找到东海海岛间的观音信仰谱系,其权利格局是长期形成的。在过去,这种格局是神圣的。在现实因为相关体制的背景下,会部分产生信仰权利的冲突,但是这种情形不符合民间信仰的长期格局惯例,并且也很难打破这种惯例。在今天,我们还是很清楚地看到,无论何种政治背景,往往还会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留下谱系生存的底线。 所以我们说互动性是维护传统信仰格局的基本形式。笔者曾经考察琉球地区的龙舟信仰,看到了熟悉但是日渐陌生的文化现象,深深感觉到增强海岛间信仰互动性十分必要: 东海海岛群曾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圈,是一个共同的文化谱系。这个谱系是因为互动性而存在的,假如失去了互动,谱系就会僵化消失,或者变异。但是对于曾经的谱系框架,注入活力来激活它,即增强文化谱系的互动性,东海海岛间的文化联系活起来,理解加深,冲突就会减少,地区就是和平的。对于学者来说,第一任务是发掘文化的谱系性存在。龙舟只是一个例子,它牵扯着一系列的文化关系,它的谱系是客观存在的,与大陆的关联也是实在的,但是目前却是僵死的谱系,因为缺乏互动性。琉球龙舟与大陆龙舟交流不足,琉球孔庙与大陆交流不足,妈祖庙交流不足,互动不足,这是一个问题。⑧ 这既是我们进行海岛研究的初衷,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没有互动,任何文化都会萎缩,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海岛信仰的谱系研究实践将拓展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建立其民俗学的谱系研究方法。民俗学可以在时间谱系、空间谱系、结构谱系、族群谱系和传播谱系中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将是民俗学所追求的一国民俗学、区域民俗学和比较民俗学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谱系的文化,才会是有认同的文化。民俗学的核心问题是认同性问题,谱系就是一种基本的认同框架。而民俗学注重叙事研究,叙事的谱系是民俗学的核心问题。就像人类学在海岛发现问题一样,民俗学将在海岛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理论立足点。 ①[美]韦思谛:《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92页。 ②胡焕庸:《台湾与琉球》,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年,第60-65页。 ③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④蔡丰明:《吴越文化越海东传与流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⑤[加]诺思罗普·弗赖伊:《文学的原型》,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4-55页。 ⑥[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⑦录自大悲山灵音禅寺回廊墙面文字。 ⑧田兆元:《流动的虬龙》,《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本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