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瑜]二元的晋祠:礼与俗的分合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59 中国民俗学网 赵世瑜 摄影/图 参加讨论
摘 要:叔虞和圣母水神,是晋祠早期祭祀的对象。不过在宋代以前的官方看来,前者才是祭祀的主神。自宋代以来,由于太原成为边塞重镇,农业开发与水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祭祀圣母水神逐渐超越了祭祀叔虞,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尽管此后历代士大夫多有对晋祠祭祀进行“礼俗辩证”,但由于圣母为民间普遍崇奉而香火旺盛,祭祀叔虞则因只有少数士大夫提倡和实践而日渐式微。晋祠祭祀变迁的背后是礼与俗分合的一种展现。 关键词:礼俗分合;叔虞;圣母;晋祠 作者简介: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以山西太原晋祠为例,具体阐释礼与俗的分合关系。大家对所谓晋祠的历史都应比较清楚,传说是周成王小时候开玩笑,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当然唐地原来并不在今天太原这个地方),再下一代就改名为晋,即所谓的晋国。晋国或者唐的先祖即叔虞,晋祠和纪念唐叔虞有重要关系,所以很早就有在这里祭祀唐叔虞这个地方的诸侯合不合“礼”的争论。 千百年来,晋祠从一个单独的庙逐渐扩展,现在发展成为一处面积很大的寺庙群,甚至围绕晋祠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聚落,就是晋祠镇。当然这里的聚落是很古老的,在“三家分晋”那个年代,赵简子开始营建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时,在这一带建立了赵国的势力中心。所以在晋祠争水故事中很有名的金胜村,考古发现了规模很大的赵简子墓。 山西晋祠圣母殿 摄影:王知三 来源:民俗学博客 晋祠旁边有个村子叫赤桥。到了晚清民国初,赤桥出了一个人物刘大鹏,他留下的《退想斋日记》已为研究者所熟悉。刘大鹏对家乡的历史很有感情,编写过《晋祠志》、《晋水志》等书,让后人对晋祠这个寺庙群和周围村落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除了主体建筑圣母祠、叔虞祠、水母楼以外,周围还有一系列比较小的寺庙。后来,晋祠周围用围墙把各种各样的寺庙圈起来,形成一处寺庙群,但同时又属于一体。当然在此之前,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二元的格局,这是从宋代开始形成的。 晋祠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庙,一个叫圣母殿,一个叫叔虞祠。这两个庙就是二元格局的表征,背后体现了礼与俗的关系。关于晋祠的最早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晋祠是祭祀唐叔虞的。但这个地方很早就与水有关,战国时就有智伯渠,后来李渊太原起兵就是借口到晋祠祈雨,所以晋祠很早就是和水有关系的地方,只不过从官方的祭祀来说,是祭祀唐叔虞的,而非祭祀水神。 宋太宗在打下太原后重修过晋祠,碑文中说,“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这时的晋祠仍是祭祀唐叔虞的叔虞祠。宋真宗时,唐叔虞祠因地震摧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尝所飨祭。宜令本州完葺”。[1] 但就是在这个时期,晋祠发生了变化,圣母殿的地位开始超过了叔虞祠。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重修的叔虞祠被改造成了圣母殿,熙宁十年(1077),朝廷敕封晋水源神为“昭济圣母”。在正对着圣母殿的莲花台上,铸有四尊“金人”,三尊都是北宋时期铸造,由民间捐献的。其中一尊身上的铭文是:“大宋太原府甲午□□社赵和等特敬□□舍净财铸铁人一……昭济圣母永充供养……神侍……永古舆情。俗……于长年,咸仰昭明……佑。绍圣五年……。”另外,在圣母殿中圣母塑像的座椅背后书有题记:“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献上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龙社人吕吉等,今月赛晋祠昭济圣母殿,缴柱龙六条,今再赛给圣母坐物椅。” 可见,自熙丰年间晋祠主神由唐叔虞变为昭济圣母之后,晋祠已成为太原地区民间赛社的重要场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晋祠主神昭济圣母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更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与这一地区的水利紧密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