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霄冰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 要: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并得到了朝廷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妈祖信俗则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溯与反思妈祖信俗从一种地方性民间信仰成长为人类“非遗”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思潮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互构及相互依赖关系。对于民间信仰的承载主体而言,“非遗”不应仅仅是该信仰在当代社会取得合法性的一种手段,而且更应成为它重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造和重新建构的一个契机。
    关键词:民间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妈祖
    作者简介: 王霄冰(1967-),女,浙江江山人,德国汉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海聪(1988-),男,湖南浏阳人,民俗学博士生,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275)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课题批准号:12JJD780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曾提交“全国台联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地授牌、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成立、联办《妈祖学刊》签字仪式、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总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不同的人与人类群体参与建构而成。不论是耶稣基督还是穆罕默德,抑或是中国古代的孔圣和关公,都经历了一个从人到神的被形塑、被建构的复杂过程。出身于福建莆田的妈祖,原本也应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女性,由于一些偶然的历史因素被民间信奉为地方神灵,并创造出显圣一类的传说故事,后来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成为从事海上贸易的水手和商人们的保护神。其后由于乡绅的推动和文人的创作,妈祖信仰的文化影响力日趋增强,甚至得到了帝王的青睐。朝廷通过赐题额和勅封神号的方式将妈祖纳入到国家祀典之中,使其逐渐国家化和经典化。20世纪初,随着王朝时代的结束,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信仰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科学和理性的崇尚取代了传统的神灵信仰,以至于类似于妈祖一类的民间信仰不得不改变其生存形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妈祖信仰只是作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存在,被中外学者加以剖析和解构。直至最近以来,它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才又重新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被确认为全民族全社会共享的一笔公共文化遗产。妈祖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对于这一信仰本身、尤其是对于最早发明了该信仰形式的莆田人民和海内外传承这一信仰的广大信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拾民间信仰的传统,又当持有怎样的文化抱负和未来愿景?本文追溯妈祖信仰从一种地方性民间信仰成长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探讨国家政治、社会文化潮流尤其是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地方性民间信仰的妈祖崇拜
    自古以来,针对妈祖[1]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妈祖为宋代莆田湄洲屿林氏女,名为林默,死后多次显圣而被民众建祠祈拜,后为帝王勅封成神。[2]另一种说法则是妈祖未必真有其人,乃是民间以水为阴,故将海神不断演绎为女性,并将神的身世具体化的结果。[3]总体上看,前一种说法成为诸多有关妈祖的文献传记、神宫庙志所援引,并且进入了林氏族谱的记载之中[4],也已被多数学者接受。此处我们不做赘述,仅对妈祖的生平事迹作一个大致的概括:名叫林默,生于五季宋初,为湄洲屿人,曾为里中巫[5],屡显神通,普济世人。一生未曾婚配,年轻早逝[6]。
    作为一位可以“乘席渡海”、“化草救商”、“祷雨济民”的妈祖,从这些传说故事所“还原”的妈祖生前职业、灵验巫术能力来看,基本符合了宋代海边居民对“神灵”的想象和需求,因此她被塑造为女神就很自然而然。自从妈祖“白日飞升”之后,无论是“殁而人祠之”[7]还是“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8],乡民出于对妈祖生前巫术的崇敬与祈福的需求,很快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立神祠——这就是湄洲屿祖庙。湄洲屿祖庙的出现,说明妈祖已经开始进入地方性神祇体系,同时也与宋人崇尚巫觋、闽人多立丛祠的历史记载相吻合[9]。
    此后,妈祖也不负民众所望,多次“显圣”,驱除疠疫、护佑商舶、惩罚海寇。虽然,妈祖的神迹与其他的神灵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在当地处于入海口,商贸频繁的社会环境下[10],妈祖信仰很快从湄洲屿传到内陆,首站就是莆田[11],民众先后为妈祖建起了一批内陆宫庙:平海天妃宫(宋咸平二年,999年)、圣墩神女庙(元祐丙寅,1086年)、仙游枫亭天妃庙(宋元符初,1098年)、莆禧天祀祠(宋绍熙三年,1192年)、白湖庙(宋绍兴戊寅,1158年)[12]。
    其中,圣墩祖庙是妈祖信仰传入内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起初,自女神飞升立庙后大约一百年,离岛几百里外的圣墩突发异象,并有一段枯木漂至莆田圣墩。马上,有民众传说妈祖托梦,并指定地点,要求立庙:“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锁凭,宜馆我于墩上”[13]。现在看,这是一则很常见的有关建庙的风物传说,为了增加建庙的合理性,它从侧面说明当地已经有很多妈祖的信众。[14]经由莆田李氏族人的努力,庙宇终于落成,妈祖升序为主祀神,但只是民间私祀。[15]直到妈祖在危急时刻救助使高丽的给事中路允迪,得以上奏宋廷,第一次诏赐“顺济”庙额,妈祖的地位才开始由地方女神向国家性神祇转变。[16]
    不仅如此,随着信仰圈的不断扩大,妈祖的神性也被民众不断增附,并吸纳和超越了一批地方神灵。首先,通过陈俊卿的努力,龙王和与妈祖同时代的神灵朱默兄弟都成为妈祖殿内的陪祀。[17]后来,晏公、高里鬼、千里眼、顺风耳等神祇也被妈祖信仰吸纳,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为中心的海神仙班体系,妈祖起初的巫女崇拜色彩被淡化,一跃成为最高规格的海神。[18]这既是神格的提升,也是神性的一次重要转向,使其之后成为闽台地区渔民首要选择的神灵,并推动该信仰的海外传播。
    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开始随着民众向南传播到漳泉、厦门,向北到达福州、霞浦一线,向西至长汀、武平等地,遍布八闽大地。然后,随着闽商迁往内陆,多数是以闽南会馆、林氏宗亲会或家祠的形式存在,一度传到江浙、广东、贵州、湖南、山东、辽宁和港澳等地,并且由移民横渡海峡,将其传播到台湾,随后通过台湾和大陆的分香,传至琉球、东南亚、美国、巴西等海外华人社区,形成了庞大的妈祖文化圈。据不完全统计,妈祖庙分布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5000多座主祀妈祖的宫庙。[1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