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降边嘉措]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7)


    这种记忆方式,是史诗艺人们的共同特点。扎巴老人生前曾详细向我述说他学艺的经过。桑珠老人、玉梅等人在介绍他(她)们说唱《格萨尔》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他们不是逐行逐句地背诵,而是掌握重大事件的框架,主要人物的身份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人物和描绘战争场面惯用的套语。一些细节,在演唱过程中可以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由于史诗结构宏伟,篇幅浩繁,人物众多,历史悠久,即兴创作这一特点,在史诗的演唱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也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艺人都不能一次讲述全部史诗,只能讲某一个、某一段、某一节,艺人也就拥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根据听众的要求和个人的情绪,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以充分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或翱翔太空,或深入龙宫,酣畅淋漓,滔滔不绝,也可以嘎然而止。这也是出现众多的异文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看各种异文本,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雷同,而是活跃在群众之中的优秀的说唱艺人们的再创作,凝结着他们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们的贡献。没有大量听众的支持、配合、选择和鼓励,也就没有即兴创作,史诗的演唱活动也可能因此而枯萎甚至停滞。歌手与听众的关系,是个互动的。没有歌手,就没有听众;没有听众,也没有歌手。歌手与听众,谁也离不开谁。
    第六、吟诵形式上的重复,也是艺人便于记忆的一个重要原因。民间口述文学,不同于作家书面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讲给听众听,而不是拿给听众(读者)看,在艺术欣赏上,具有“一次性”特征。一部作品可以反复阅读、研究、咀嚼、玩味、欣赏,而民间文学(诗歌、故事、史诗等)则没有这个条件,必须在讲述(吟诵)的同时让听众理解和欣赏。为了吸引听众,加深印象,讲述者(歌手、故事家)就要不断地重复,越是精彩、越是重要的段落,越要重复。不断地重复,反复吟诵,是一切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说唱者还要加上动作和表情,以加深印象,营造氛围。《格萨尔》由于篇幅巨大,内容丰富,更是如此。于是又形成了一种模式,便于民间艺人们掌握和记忆。
    荷马史诗和其它古典史诗的篇幅要比《格萨尔》小得多,但重复的部分也很不少,西方学者将它称之为“巧妙的重复”。“巧妙的重复”又被称作惯用语。一位诗人一旦找到一句既合韵步内容又好的词句便会记住并重复使用。久而久之这一词句就成了惯用词,……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的专用词语,每个词语都专门用在诗行中的某个特殊的位置上,歌手则把这些词语作为他的基本资料,它们可能保持几个世纪不变。
    荷马史诗的习惯用语,能够“保持几个世纪不变”,在交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的欧洲尚且如此,在偏僻闭塞的雪域之邦,发展变化更加缓慢,也是可以理解的。
    发现艺人群的学术价值
    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学创作活动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称赞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们是“不识字的作家”、“不识字的小说家”和“不识字的诗人”。他曾指出:
    文学的存在条件首先要会写字,那么,不识字的文盲群里,当然不会有文学家的了。然而作家却有的。你们不要太早的笑我,我还有话说。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在谈到民间创作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时,鲁迅认为:
    就是《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好许多也是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为比较的优秀,大家口口相传的。王官们检出它可作行政上参考的记录了下来,此外消灭的正不知有多少。希腊人荷马──我们姑且当作有这样一个人──的两大史诗,也原是口吟,现存的是别人的记录。东晋到齐陈的《子夜歌》和《读曲歌》之类,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不识字的作家。
    鲁迅接着说:
    但是,因为没有记录作品的东西,又很容易消灭,流布的范围也不能很广大,知道的人们也就很少了。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6]
    那些吟诵《格萨尔》这部古老的诗歌的民间艺人,就是藏族历史上最早的“杭育杭育派”,是真正的人民诗人。他们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辛勤劳动,创造并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藏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