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妙峰山香道规则(3)


    “香道交通经济”——涧沟村
    位于建有娘娘庙的莲花金顶山下的沟谷中,一个小村在每年的四月初苏醒过来,行人如织的数条香道正是在这里交汇。涧沟村在明代名为三义涧,后称三叉涧,1943年改称今名。涧沟村是妙峰山香道的枢纽,在此聚集的香客从村西南的一条香道继续上山抵达娘娘庙。唯有西道不经过涧沟村,而是从大云寺直接到半山腰处的灵官殿,但仍然有部分段落与涧沟至山顶的香道重合。
    按照传统的进香规矩,朝顶进香香会和香客必须要先到灵官殿“报号”,然后才能去娘娘庙进香,因而人们必须要从这里上山。这条香道从涧沟村西南上山,一路直到灵官殿都是石板路,从灵官殿往上走,坡度比较平缓,因而没有铺砌石板,沿着路就能走到娘娘庙的西门了。
    庙会经济在涧沟村的发展由来已久,顾颉刚在《游妙峰山杂记》中记述了自己在涧沟村的“震惊”体验,在经历了漫长的山路之后:我们到涧沟吃饭。饭馆分荤素两种。都是支布帐,铺地席的,桌子就是炕沿儿。我们进的是素馆,席地而坐,颇有新意味。
    现今,新修的公路还是要经过涧沟村,因此涧沟村“香道枢纽”的位置至今仍未改变。当地村民王德全回忆说,解放之前来山顶上香的人数已经相当可观,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来这里上香的人数减少了很多,而后来这里通了公路以后,来这里的游客人数逐渐增多,与解放前的香客人数相比,也是有增无减。因为看到很多人来这里没有地方落脚,一些村民就开始在自家留宿一些游客,如今发展成了触目皆是的“民俗接待农家院”。
    没有资本开设农家院的人家,也会在香道沿途出售一些香和妙峰山的特产,比如黄芩茶、野菜、玫瑰花等。在上山香道沿途摆摊的赵贵英老人描述,由于山顶所卖的香价位稍高,一般上山的人都会在香道沿途买些香,碰到庙会之类的游人旺季,每天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 
    在劳顿与热望的煎熬过后,面对同要陡峭、曲折的香道,下山的路人们却身心轻松。上山的时候他们打招呼都会互道“虔诚”,这声问候里饱含着彼此鼓舞的意味;而此刻进香完毕,插戴绒花、纸虎和纸蝴蝶的下山的香客们,会彼此致意说“您戴福还家”。心满意足的人们或者还会调皮地回望,看洒满余晖的妙峰山顶是否如传说中的一样,有了莲花的形状。
    ■ 研究
    “行路难”提升“地域等级”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教授
    北京城内曾有五座碧霞元君庙,被称为“五顶”,而在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庙称作“金顶”。妙峰山碧霞元君庙香火旺盛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约定俗成的。这涉及到一个“地域的等级”的概念,在同类型的寺庙中,肯定会有一座或几座是地位比较高的,这种现象很常见。妙峰山碧霞元君庙设在山顶,离天更近,这种高度也使其显得更神圣。同时人们拜神也需要创造神圣的仪式或活动,而仪式和活动需要空间,香道和山顶就满足了人们这种空间的需求。通往妙峰山顶的香道长且难行,到那里进香更能体现出香客内心的虔诚,这个劳苦劳心的过程也会使人们更加珍惜。
    ■ 史实
    香道也是红色交通线
    ●齐鸿浩,门头沟区博物馆副馆长
    在抗战时期,妙峰山前后分别由日军和八路军占领。妙峰山属于两军对峙的边界,是两军拉锯的地方,有利于挖掘敌方信息,加上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多林密,方便转移,于是八路军就在妙峰山山脚下的涧沟村的老爷庙里(现在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纪念馆)建立了情报站。同时,涧沟村附近的几条古香道在抗战时期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香道很偏僻,隐蔽性很强,那时八路军运粮食、运物资都会走香道。香道上香客常年不断,农民也会通过香道把农产品运出去,这为向外输送情报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也通过香道走向解放区,走向延安,成为革命战士。
    ■ 记忆
    “农家乐”老早就有
    ●赵贵英,76岁,门头沟区涧沟村村民
    我十几岁的时候,涧沟村里的茶棚还有很多,有舍茶的,有舍粥的,有修鞋的,这些都是免费的,也有些做买卖的,像卖豆腐脑的等等,都是收费的。茶棚里住的大都是开茶棚的人,有些香客回不去了也可以在茶棚里留宿。村里那时谁有一两间空房也会用作收费的客房,一般有钱人会来住。“爬山虎”的轿夫每个人可以挣一万块,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村民们也有给香客背东西或抱香的,收入不固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