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尹虎彬]口头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史诗研究(7)


    五、史诗重点学科建设
    2003年度民族文学研究所加大力度推进院级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围绕史诗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这包括成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在美国出版《口头传统》英文杂志“中国口头传统专辑”;在全国“民间文化青年网站”上开辟“口头传统”专栏;在三联书店《读书》杂志上发表“口头传统专辑”。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我所的史诗研究,扩大了学科建设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民族文学研究所“史诗重点研究室”研究人员不断推出科研成果,其中不乏学术精品。现将2003年度民族文学所史诗重点学科工作概述如下。
    (一)“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是本所2000年立项的院重大课题。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资料,但至今全国尚无一个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资料库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大量的卡式录音磁带以MP3格式压缩刻录成光盘,具有超过50年的物理稳定性,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存储。在课题组2003年上半年的总结报表上有这样一些数字:资料库中古代文献316册;口承文本62册;录像带2400分钟、23盘;录音带59000分钟、995盒。光盘5920分钟、93张。在资料库长长的编目中,还有课题组成员在新疆腹地录制的传统的葬礼仪式,在西藏蓝天白云下史诗艺人声情并茂的演唱,在吉林采录的萨满祭祀活动的资料,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为民间艺人制作的光盘等。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对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个课题的设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作用。当前,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本所资料库的立项,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的昆曲名列其中)。当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还未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可以说,本所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文学资料库”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并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
    (二)“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成立
    2003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举行挂牌仪式。在京各部委、大专院校的相关领导、学者、友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我院江蓝生副院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我们院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必须首先成为资料的中心。“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工作,要紧密围绕1999年我院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 建设来展开,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手段,抢救濒临消亡的活态口头传统。资料搜集范围主要是各民族史诗的口承文本、音像资料和艺人资料。资料库在口头传统资料的采集方式、手段、文本整理、编目归档、保存、利用等环节,都将要实行现代化的系统管理,其资料的规模、完整性和耐久性,对我国口头传统研究来说,都将是空前的,我们要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2001年,由民族文学研究所提案、院国际合作局申报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各级组织的层层审核与选拔,被列入“会员国2002~2003年期间教科文各级组织参与的周年纪念”名单之中,这是我国在31届联合国教科文大会惟一被正式列入教科文各级组织参与的项目。2002年7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由我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格萨尔史诗国际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长出席了这次会议。
    (三)史诗研究重要成果
    本所史诗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有:《蒙古族英雄史诗源流》(仁钦道尔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藏族桑珠艺人说唱本《天界篇》、《岭国形成史》、《年曲木绒粮食宗》、《诞生篇》、《北方鲁赤鬃》(课题组编);《格斯尔全书》(第2卷,斯钦孟和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格斯尔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书中搜集42篇论文,多角度、全方位讨论了蒙古史诗《格斯尔》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以及文化特点、艺术成就。《卡尔梅克〈江格尔〉校注》(旦布尔加甫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汇集了在俄罗斯先后发表的卡尔梅克文《江格尔》长诗31部,共36000行,著者将其转写成通用蒙古文,同时进行校勘,并写出2600多条注释,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卡尔梅克文《江格尔》汇集、转写、校注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专家认为,该书的出版将对今后国内外的《江格尔》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