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同《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一文所说,只有跨学科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冲破原有的史学格局,使陈旧不堪的史学界焕发青春。这些年来,不用说整个社会了,仅就史学工作者自身而言,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也早就对自己的职业现状难以容忍了。只是人们苦恼于找不到出路而已。"回到六十年代初期去",不行;"回到乾嘉去",也不行;"走向系统论",事实证明此路不通。那末,为什么只有走跨学科之路才行得通?这一点除了在国外同行尤其是年鉴学派那里已得到成功的证明外,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的跨学科研究也已显示出巨大的魅力。美国汉学家利用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区域性研究成果已广为人知。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在考察历史上的中国的"社会学基础"时,对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方法的精到运用,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他在分析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时,就从美学、语言学、文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考察了这个阶层的形成、特点和功能。仅从教育学理论出发,韦伯就探讨了教育方针(灌输儒家伦理)、任务(培养君子)、对象(有教无类)、内容、机构、设施、师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学位、录用、淘汰、再教育等等方面。这种跨学科的考察,不仅别开生面,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而且所获致的研究结论也将刷新已有的认识(50)。再从中国史学自身看,人们近些年对史学的批评似乎主要是视野狭窄,课题陈旧,而跨学科研究足以消除这种缺陷,打开人们的视野(51)。总之,用跨学科的眼光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丰富的崭新课题,就会看到历史研究别有洞天,前景广阔。当前的史学界不是有无研究余地的问题,而是还有相当多的处女地有待开垦的问题。在这里,人们已经触及的比尚待触及的要少得多,而且已经触及的只是历史的表层,并未走向历史的深处。因此,在这里,谁肯下功夫,谁就肯定会出成果。 再次,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大发展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严格地讲,就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历史。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迄今为止,对中国史学界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要数《起源》了。但看得出来,《起源》所阐发的不过是一种盛行于19世纪的人类学理论,这就是单线进化的人类学模式。摩尔根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发展了他的理论。我们长期以来就是用这一人类学理论指导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和阐释的。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借鉴早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总之,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观指导历史研究,本身都应属于一种跨学科研究。当然,第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点缺乏自觉,相反,跨学科研究却被看作是"意识形态"的指导。第二,由于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形态化,所以人们就很难看到所跨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都是上一个世纪的产物,其中,尽管作为社会学理论的唯物史观直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无可讳言,马克思、恩格斯所持的社会单线演化观念却早在本世纪初就被超越了。换句话说,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所跨用的人类学理论只是一种早期的、已处于非主流地位的理论。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中所蕴含、所折射、所凝结的19世纪的社会科学理论曾经带来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大发展。或者说,中国历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对19世纪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跨用,加速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历史学要想有新的大的发展,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与当今最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实行最大限度的整合。 注释: ①《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原刊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②《江海学刊》1962年第6期。 ③《应该替翦伯赞同志1962年5月在南京的一次学术报告恢复名誉》, 《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④赵桦:《应该为"让步政策"恢复名誉》,《湘潭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⑤胡如雷:《"让步政策"是客观存在的》,1979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 ⑥关小群等:《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让步政策"》,《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⑦李春棠:《封建统治者实施过让步政策》,《湖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1期。 ⑧白水:《谈谈让步政策的研究问题》,《西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1期。 ⑨蒋大椿:《关于历史主义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3期。 ⑩《郑州大学举行史学讨论会》,1978年11月24日《河南日报》。 (11)见上揭《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一文。 (12)戎笙:《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另见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13)董楚平:《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979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 (14)伍宗华等:《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15)戴逸:《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另见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16)刘泽华、王连升:《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 (17)戴逸:《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另见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18)梁友尧、谢宝耿:《中国史问题讨论及其观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1页。 (19)余霖等:《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奴隶创造历史论〉质疑》,1980年4月25日《文汇报》。 (20)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 (21)这些文章均收入《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22)有关这场讨论的源起和发展及各家的论点,请参见《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4页。 (23)张维华:《我对于研究史学的一些看法》,《文史哲》1981年第1期。 (24)熊德基:《从中国古代史的"论文答辩"谈到有关专业的素养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25)《历史研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981年3月18日《光明日报》。 (26)参见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1982年2月1日《光明日报》;刘大年《历史与现实》,《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2年第2期;王廷科《由史到论论史结合》,《历史知识》1981年第1期;杨生民《历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81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吴怀祺《谈"功力"与"学问"》,1981年7月13日《光明日报》;李侃《严峻的历史与史学的虚实》,《史学集刊》复刊号,1981年10月。 (27)《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1981年4月2日《人民日报》。 (28)《历史与现实》,1981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29)《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1981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30)《历史研究和四项基本原则》,《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另见报道《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5月29日《光明日报》。 (31)《马克思主义的再学习和历史的再认识》,《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3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中州学刊》1982年第3期。 (33)《中国封建主义研究方法论问题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34)翦伯赞:《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62年第6期。 (35)见上揭李时岳文。 (36)陈平:《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关于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4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7)见《贵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所载有关文章。 (38)见《兴盛与危机·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罗荣渠:《我看史学的"理论热"》,《史学理论》1987年第1期。 (40)常绍舜:《谈谈系统方法》,《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 (41)参见童斌《跨学科研究与历史学》,《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5期; 庞群《小议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李惠国等《当代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大学文科园地》1985年第5期等。 (42)另外,在1986年之前,人们一般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引进,社会科学方法带有阶级性,引进起来禁忌重重。这也是跨学科研究思潮难以发展的外部原因之一。 (43)《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44)姜芃:《十年来我国对年鉴派--新史学的研究述评》,《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1期。 (45)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引自《中国历史学四十年》第807页。 (46)朱本源:《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两大发展趋势》,《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47)姚蒙为《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中文版所写的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48)庞卓恒等著《历史学方法论》,引自《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49)《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我国留美博士生谈史学改革》,《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 (50)《历史学的发展与跨学科研究》(王容芬发言),《史学理论》1988年第1期。 (51)见《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所载一组社会史论文所论列的社会史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