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一个严谨的史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史学从近代才开始自觉地探讨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近代的许多历史学家在大量介绍和吸取西方学术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围绕着历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和功能等问题展开了长期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空前未有的史学理论热潮。在近代众多史学家中,常乃德的史学理论具有较完整的体系和严密的内在逻辑。他特别注重对传统史学观念进行全面和尖锐的批评,由此提出自己对历史学的认识。其观点鲜明,富有思辨的色彩,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常乃德(1898-1947年),字燕生,山西省榆次县人,早年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担任在五四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国民杂志》编辑。以后历任燕京大学和山西大学教授,并主办《山西周报》、《学园》周刊、《国论》月刊(后改为周刊)、《青年阵线》等杂志。他除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外,还先后出版了许多史学著作。常乃德是一位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兼治文、史、哲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
    常乃德在学术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历史哲学上。从本世纪的30年代到40年代,他撰写了《生物史观与社会》、《社会科学通论》、《生物史观研究》和《历史哲学论丛》等著作,①系统地提出他的"生物社会史观"理论,以此在近代学界中独树一帜,占有一定的地位,常乃德把历史观看作是历史本体论的一部分。他不仅着重阐述历史本体论。还极其重视历史认识论,也就是对史学自身理论的研究,认为只有借助于历史认识论才能达到建立历史本体论的目的,正是出于这种对理论的自觉追求,常乃德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史学理论的主张。
    一、历史是什么--对历史学对象的探讨
    历史学的对象无疑是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这一研究在传统史学中恰恰又是最薄弱的环节,中国传统史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不对历史学对象作任何理论上的探讨。古代史家以为秉笔直书和实录,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如实地记载历史事实就算是"良史",对史实的编排、取舍和褒贬等方面做得适当就是"信史",可以给后人留下"莫敢轻议"和"无疑"的真实历史。②及至后来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说,被人们赞誉为是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这些见解都是把史料或史籍直接当作历史学的对象,而不去深究史料和最初发生的史实之间,以及记载史实的史家之间有什么联系。近代的一些历史学家继承了传统史学的这些看法。他们只强调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史料,要从史实出发,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历史究竟是什么,他们却并不关心,更不加以研究。针对这种轻视理论的简单化认识,常乃德指出、凡专门的学问都必须有明确的对象。他强调要对这个对象进行细致和周密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记录。他说:"一种学术必有其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便是本学问所要研究的事实,如同天文学以天文事实为对象,生物学以生物事实为对象之类。"③常乃德批评传统史学观念不理解历史学的对象是什么,他逐一纠正错误的观念,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常乃德对于"历史"这个概念有以下几种认识:1.历史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构造进程有四个阶段:常乃德批评有些人把历史看成是死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指出"他们心目中的历史是一个摆在人对面的死东西,人可以用解剖兔脑一样的态度去解剖历史,这还不能算是把握了历史的真意义"。他进一步指出:"历史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的本身就是一种有机的构造,我们不能用解剖学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也不能用建筑学的方法去研究历史,我们必须用历史的方法,从历史本身的发展次第形态去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了历史的意义。"④常乃德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发展过程,它从最初发生时起,经过了种种演化的阶段,才变成了我们眼前所见的历史。常乃德运用发生学的方法,把历史的发展进程层层加以剖析,指出历史的构造过程有四个阶段:"(1)原始的事实,(2)由事实变为史料,(3)由史料整理为史实,(4)由史实组织成历史。这四种阶段显然是各不相同。"⑤这四种阶段各自产生的时间不同,内部的构造也不相同。如果以一个历史事件为例,原始的事实是指这一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况,史料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它历经了时间的长河而保存、留传到后世。史实则是后人通过研究史料而构成的这一历史事件的轮廓,历史又是综合了若干史实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这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就象一个有机的生命从发生到成长,最后成熟的发展过程,最后阶段的历史就是这一生命成熟的标志。⑥
    常乃德认为,历史是活的这一情况不仅表现在从原始事实到历史的不断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于各个阶段的内部。原始的事实本身就是运动不息的。常乃德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外是由人物、地点、时间三者组成的,"然此三者之结合成为一事相,则纯赖动作为之联系。人物、地点、时间三者在静止之状态下,彼此互不相涉,并无意义可言,必须在动的状态之下,三者打成一片,然后始得谓之为事实。"⑦不仅每个事件都由动作来联系和完成。而且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要和其他许多动的事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由此才形成一整个的历史进程。他说:"常人每以为原始发生之事实为一封闭的体系(Closed System),即自足孤立, 可与其他事实划然分开,实际上任何事件并无如此严格的独立个性。所谓一个事件,不过吾人为言说便利起见,于杂多之事象中,以某种意义为中心,而抽出其间与此意义有关之活动,组成一种面相,而强名之为一件事而已。每一事件无不与其他事件相互渗入,不能严格分开。"⑧所以必须把每个历史事件放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与其他事件相互参照、相互结合,动态地、全面地加以分析。
    如果说,原始事实的活动特性是与生俱有的话,那么在后三种阶段中存在的这一特性则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原始事实的结果。因为史料、史实和历史都是人对原始事实进行记录和整理、认识的产物。在选择事实、记录事实以形成史料和设计史实以形成历史的过程中,处处都渗透了人的主观因素。在这里,常乃德不但反驳了将历史看成是僵化、静止的传统观念,还特别批评将历史看作是纯客观事物的认识,对此,他提出了历史是社会心理意识的反映这一观点,指出,正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历史以旺盛的活力。
    2、历史是主观的,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一些人从常识出发去认识历史, 以为历史既然是客观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历史学的对象当然也就是客观的,是与历史学的主体截然对立的。对此,常乃德批评道:"他们似乎以为历史是摆在历史家对面的一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忘记自身去观察它,如同我们观察一个行星的轨道一样。但是事实上能否办到如此的绝对客观的地步呢?从相对论发现以来,我们已经知道即使是天文学上的观察,也不能脱离了观察者的地位而另有所谓绝对超然的不变标准,何况由复杂人事所构成的而历史家本身即属于其中一分子的历史呢?"⑨常乃德强调指出,历史家的活动和意志已经和历史发展进程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能分开。因为原始的事实已经消逝,永远无法追回,也不可能复原。后人只能通过史料去组织史实,形成历史的构造。所以人们所面对的并不是客观发生的原始史实,而是历史家们主观认识的结果。可以说,历史学的对象--历史中,不仅包括原始的史实,即通常被称作历史学的客体的那一部分,更主要地还是人这个认识主体。常乃德主张用发生学的方法层层地剖析历史的构造进程,一方面是想让人们了解历史是活的、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指出,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他说:"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使一般历史学生知道一部历史是怎样构成的,其中含有多少主观的成分。"⑩
    首先,由原始事实转化为史料需要有两种条件,一种是物质的条件,一种是人为的条件。"若物质的条件,如庞培古城偶因火山之喷盖而得保存,其他城市即无此幸运;若人的条件,如波斯战争偶因希罗多德之记载而得照耀耳目。凡此种种,所资于外力者甚多,其半由于偶然,其丰则由于天时人事的选择与淘汰。故今日幸得流传之史料,皆几经选择淘汰之结果。"(11)由此可知,史料并不等同于原始史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常乃德指出这些差别表现为以下几点:(1)原始事实是整体的,史料是片断的、部分的;(2)原始事实是流动的,史料则是僵化的遗迹;(3)原始事实是原生状态的和相对客观的,史料则是次生状态的, 除了受自然力的作用外,还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实际上在每一种差别中,都有人的主观力量的影响。由于史料与原始事实的全貌相距甚远,人们不能仅仅根据现成的史料就得到对历史的认识,而必须对史料进行一番综合性的研究,这就是由史料综合成史实。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比在第一个转化过程中更多。常乃德把史料比喻为砖瓦,把史实比作房舍,认为没有砖瓦固然建造不成房舍。但光有砖瓦,而没有建筑师的设计同样不能建成房舍。同一种砖瓦材料可以造成种种不同形状的房舍,或者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或者是高大宏伟广方厦,这之间的种种变化全赖于建筑家的设计。在常乃德看来,设计建筑物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人们综合史料以形成史实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设计、综合史实还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时间的作用。原始的事实在转化为史料之后,须经受时间的淘汰和选择。时间愈久,事实变形的越大。还有一种情况是某种史料在某时代并不为人所重视,但到了另一时代却突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都是时代变化造成的。"故今日之史实皆时间淘汰与选择之结果也。"(12)二是个人心理的因素。常乃德认为任何人观察一件事实决无绝对的大公无私的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的主观愿望或个人目的。所以在"事实之选择与淘汰其间常含有心理作用,即在目睹其事者之记载中,亦难免因主观之地位而歪曲事实真相。"三是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是无数个人心理的交互作用,史实就是由"无数时代之社会心理作用累积而成。"(13)他指出,每一件原始事实发生之后,能否留传到后世成为史料,又从史料转化为史实,一小部分在于物质环境的选择淘汰,而大半的原因则是由于社会心理的选择淘汰。如果一种事实为社会心理所忽视,甚至与社会心理背道而驰,那么就不可能留传到后世。相反,一些为人们世代传颂不绝的史实,都是因为原始事件本身的本质符合于当时社会的心理要求。一件事实流传愈久,每一时代的社会心理对于它的选择、淘汰,甚至修改的程度就愈深。人物及事迹愈伟大、愈重要的,社会心理对它的作用也愈大。在常乃德看来,"历史"越往后发展,其中包含的主观成分越多。由原始事实转化为史料时,有一部分物质力量在起作用,人在选择、记载事实以形成史料时的心理作用也同样重要。但到了从史料转化为史实的过程中,几乎全是人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人在选择、淘汰史料时,在观察或修正时、推翻前人设计的史料,以构成新的史实时,他们的主观愿望和设计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时间的因素,归根结底也是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反映。最后阶段的"历史",就是在综合了前几阶段中许多人主观努力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创造出的更高级成果。常乃德说,历史是历史家们"根据既成的诸多史实,以其天才加以联系,组成一完整的系统,使史实与史实间配合成一周密的体系,由此体系表现一种意义。"这个意义反映了历史家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需要,也是无数时代社会心理累积的产物。所以常乃德又说:"故历史者非他,社会之心理反映也。"(14)
    二、历史学是什么--论历史学的定义
    常乃德认为,许多人因为没有认真研究历史学的对象,不懂何为"历史",因而不能理解历史学之"学"的意义。所以他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通过这些阐述,再来看他对历史学的论述,就顺理成章,易于理解了。
    1、首先确定什么不是历史学:常乃德十分重视历史学的定义问题。 他强调历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这个"学"字中自有一种深刻的意义。他又认为,古往今来的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历史学之"学"的本义,因此常常将历史学与其他一些虽然与历史有关,但并不够历史学要求的学问弄混,从而出现了一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错误。即使是近代史学大师梁启超也难免犯了这类错误。常乃德在论历史学定义时,首先着重澄清这些错误观念,用排除法将他认为够不上历史学要求的一些学问无情地排斥出历史学的范围之外。他认为:
    a、历史著述不是历史学。常乃德承认,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于历史观念的民族,中国历史著述和文献的丰富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又指出,由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偏重实际而不长于理论,造成中国历史著述虽然发达,但历史学却并不发达。常乃德批评说:"近来一般关于史学史或史学通论的书,对于历史和历史之学两者的区别多分不清楚,因此往往把某一个历史著述发达的时代就称之为史学发达的时代。这种说法不啻把事实和理论混为一谈。譬如植物学者把植物本身就当作植物学,如果过去某一时代中植物甚为繁茂,我们就可以说这时代的植物学甚为发达,岂非笑谈。但是现今中国一般关于史学的著作却往往沿袭此种错误而不自知。即如梁任公先生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又说'晋代为吾国史学最发达之时代,'这都是误把历史著述当作史学了。又如一个历史家生平对于历史曾著述多种,一般人也就尊之为'史学家,这都是没有懂得'学'字的本意的缘故。"在常乃德看来,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著述本身还不能算是史学,只是一种史学的预备工作,就象敲门砖一样。"但工夫用得太多了,便易把预备工作当作正式工作,把手段当作目的,把敲门砖当作本身。"(15)这也是人们容易把历史著述与历史学弄混的一个重要原因。
    b、历史考证不是历史学。注重考证的人将史料看做是唯一可信的历史事实,并把考证当做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常乃德却说,历史考证只是"史术",它所研究的不过是史料,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常乃德说:"考证的历史所努力的不过是发现史料,然而史料只是史料,决非即事实的本身,也非即历史的全部。史料不过是原始事实留存到现在的片断化石,如同原人所残存的骨骼头颅一样,不能即认为足以代表原始事实的全部。史料是死的,原始事实是活动的,所以无论所得史料如何丰富,决不能从史料的排比上就能看出原始事实的真相。"(16)考证学者在作考证时并不研究史料与原始事实的关系,也不探讨历史形成的规律,只专心考订史料的细微末节。"大家误以为考证史料就算尽了史学的能事,所以越把工夫用到这一方面去。殊不知历史考订的工夫无论做得怎样深,充其量不过是对于史料的搜集鉴别上有点功劳,只能叫做史术,还不够称为史学。"(17)
    c、史论不是史学。史论也称史事批评,它产生的时间较早。常乃德说,中国自孔子作《春秋》,欲以正名分,别善恶,使乱臣贼子惧以后,就开创了史事批评这一派学术。《春秋》三传的解经之说,是这一派的始祖。到唐宋以后,史事批评之风大盛,差不多每一个文人的文集中总有许多论史的文章。常乃德认为,这种学问多属于价值判断而非历史学。他说这些史论"有就善恶是非来立论的,也有就利害成败来立论的。这一派人不过是对于历史上的个别事件加以主观的评论。他们虽然可以说是史学的先导,犹如炼金术之为化学的先导一样,但还不够称为史学。这一派是伴教训时代的历史而发生的。他们误把价值判断当作史学,而不知史学之本义不应如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