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类比刍说(2)

2.历史认识的模型方法
    历史不能原原本本地再复制出来,历史模型只是人们出于认识的需要而设计的与历史世界某种实体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和性质的抽象物,是对历史原型的一种简化或理想化。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是多种逻辑手段的综合运用,不过,原型与模型、模型与结论之间基本逻辑联系是类比,没有类比就没有模型。或者说,模型方法就是以模型为中介,通过从客观原型到抽象模型的经验类比(归纳),从抽象模型到具体结论的理论类比(推演),从而在历史的对象原型与理论知识之间架设起一条大类比的逻辑通道。
    历史模型方法的难度很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首先是理论框架的选择问题。美国学J.里夫金和T.霍华德用熵定律模型来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尖锐地指出:"历史变更的原因是现存能源的耗散而不是财富的积累。这就是说历史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反映。熵的整个过程总是趋向熵的最大值,每一事件的发生总要耗散一定的能量。当熵的不断增加引起了某一能源环境的质变时,历史就达到了一个危急的分界线。在这个危急的过渡时刻,陈旧的办法失去了作用。环境的熵变得如此之大,以致社会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能源环境,创造新的技术模式,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而且,"每一次这样的环境质变都会比上一次更加剧烈和严酷,因为经过每一个阶段,世界上的有效能量贮备都被耗散到一个更低的水平"(12)。在他们看来,农耕社会取代狩猎采集社会,不是由于剩余产品和闲暇时间的加增才使新探索成为可能,而是由于猎物、采集物的日益稀缺才逼迫人们开始尝试新的办法;同样地,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主要是中世纪能源危机的产物。因此,历史进程的飞跃并非是人们找到了利用自然环境的更有效的方法,所谓有效方法实际上只是为了适应更为贫瘠严酷、更加难于利用的能源环境而找到的出路而已。
    这种历史观的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人类社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和物资,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地球赋予人类的一项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本。目前能源危机已达到临界线,人类要继续延伸自己的历史,唯一的希望就是放弃对地球的殖民掠夺式的开发,转而适应自然秩序。这是值得极端重视的。然而,因此就推崇古希腊人把历史看作一个由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以至认为狩猎采集社会的人比现代人更健康、更快乐,则是根本错误的。
    J.里夫金等人选择了被称为"热寂说"的宇宙学理论总框架, 相信宇宙以有序状态开始,不断走向无序,所有的有用能量将消耗一空,最终归于永恒的寂灭和宁静。他们还认为"现代人一方面愿意接受相信宇宙以完美而开始,以衰亡混乱而告终的宇宙历史观,另一方面又顽固地坚持地球的历史却截然相反,是从混乱状态逐步走向有秩序的状态",很明显是自相矛盾(13)他们的历史退化衰亡论的前提,即从这里导出。由此可见,模型方法的得失与指导理论的优劣息息相关。
    运用模型方法另一大困难,是历史材料的量化问题。陈平认为,从经济结构的分化来研究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演化就不是简单并列的多线模式,而是多处分叉的进化树谱。他提出了社会演化的进化树模型(14)。这个模型的主要缺陷,似乎并不在于将生物学与历史学进行机械的比附,作者也承认"社会演化和生物进化某些方面虽可类比,但作用机制有本质的不同。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机制在于遗传密码,环境随机的物理化学刺激引起基因的突变,生物进化不可能摆脱盲目的自然力的控制";"人类社会的绵延主要靠文化模式,环境的演变通过人类的行为才起作用"(15)。这里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它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计量分析。例如,模型中对"集中型自足经济"、"分散型亚自足经济"、"非自给经济"、"商品经济"的划分,对"典型亚细亚社会"、"次亚细亚社会"、"准亚细亚社会"、"半亚细亚社会"、"伪亚细亚社会"的划分,等等,都没有明确给出数量级标准。对社会系统运动处于两个分叉点之间的运行状况和机制,对社会系统处在分叉点附近即将发生突变的具体态势,等等,也没有进行量化的模拟和论证。但不分析事物的量,就无以确定事物的质。这必然大大影响到模型研究之结论的说服力。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的学者们认为,"任何一种科学模拟都由两个阶段所组成--实质内容阶段和数量形式阶段。""模拟包括建立质量模型和数量模型。"(16)没有质量模型(定性分析模型),任何数量模型也建立不起来,但光有质量的定性的模型,而无法推进到计量的数学模型,也不可能真正显示这一现代化研究方法固有的"气质"和优势。
    历史模型的计量化,或者说建立历史现象与过程的数学模型,大略有四种情形。一是刻划必然现象的确定性模型,如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只要我们把它放在确定的历史条件下,从确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定解。二是刻划或然现象的随机性模型。当随机现象由大量成员组成或出现大量次数时,就会显示出某种统计平均规律,可以用概率论和统计学作为建立模型的工具。三是刻划非清晰现象的模糊性模型。利用模糊数学,来描述和处理历史上存在的大量复杂的模糊系统。四是刻划资料残缺的历史现象的灰色系统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于八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指的是既有已知参数(白色)又有未知、不确知参数(黑色)的系统。虽然信息不够充分,但作为系统,它必然是有序的,有统一的功能,有或隐或现的规律,因此可以通过构模,排除杂乱的数据列,寻求正确的结论。不管何种情形,其核心工作都是对特定历史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参量指数进行统计加工和数学分析,并对运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历史进展的具体情节已经与时俱逝,有的文献失载,无从着手;有的记载不可靠,需要甄别和鉴定;有的记载不完整,需要通过推算来弥补缺环;有的没有直接材料,需要设计转换成可行的新项目。实物资料的遗存,也多属零星片断,勉强计量,往往提襟见肘,拮据不堪。种种形势迫使史家不得不变通处置。正如陈平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我的整个经济模型都以半定量的估计为依据,而中国的度量衡、人口统计等数字其说不一,可靠性不明。我自己无力查证原始资料,只是利用前人的成果来进行估算,所以错误一定很多,渴望专家们作深入的考证和研究。我自己要是能做到数量级大致不差就勉为其难了"。(17)虽然各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中国的史学界以数理模型方法治史何以迄今未能取得理想的实绩,个中缘由此处已大体道出,即客观上是以往的史料可量化的程度太差,主观上是史家自身的学养不够。虽然这种状态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观,但模型方法作为视野宏远、运思缜密的认识工具,在历史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它可以与同样以类推为逻辑基础的历史比较方法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摆脱传统史学的狭隘、偏执和委琐,从而建立起既严谨坚实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比较史学,把对历史关系的开掘推进到更阔大的视野中和更深入的层面上。
    注释:
    ①杜经国、庞卓恒等:《历史学概论》第2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②刘大椿:《科学活动论》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85。
    ③W.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第98页,科学出版社,1979。
    ④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⑤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86。
    ⑥⑦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第256页,第二册549页,中华书局,1979。
    ⑧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第1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⑨岑家梧:《图腾艺术史》第82页、116页,学林出版社,1986。
    ⑩钱锺书:《诗可以怨》,《七缀集》第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参见陈平《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光明日报》1979年11年16日。
    (12)(13)里夫金、霍华德:《熵:一个新世界观》第58页,第41-4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陈平提出的《社会发展的进化树模型图》,可参见《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所载《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模式》一文。
    (15)陈平:《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模式》,《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
    (16)科瓦利琴科(主编):《计量历史学》第4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7)陈平:《关于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