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今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广东省江门市党校等6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9月6日至11日在江门市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史学理论工作者有80余人。
    会议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今昔",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以来,走过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历程。有的学者指出,唯物史观的植入引发了中国近代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使20年代的史学界迅速形成了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在80年代,中国史学理论界又在历史认识论研究上取得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了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教条化、简单化的旧模式,使辩证唯物主义重新焕发出科学方法论的夺目光彩;二是突破了传统的"史料学即史学"的旧观念,重新解释了史料、历史事实、史学客体等基本的史学概念;三是突破了多年以来历史认识方法论的一元化格局,普遍认同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体系; 四是突破了历史认识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单线论与直线论,承认了历史认识的多向思维和历史发展的曲线形式、多线变异、特殊道路。与会学者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或仍然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作了认真的剖析。这些局限性表现为三大偏向,即科学主义的偏向、教条主义的偏向、实用主义的偏向。认为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需要不断加以纠正。
    二、关于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与会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具体表现在:他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对历史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历史研究工作的地位;他关于如何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系列论述,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身体力行,开展对史学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对人们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有学者提出,毛泽东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历史发展论。它坚决反对任何历史循环论、历史倒退论,主张主要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以推动历史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革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毛泽东的史学研究原则具有丰富的层面,涉及到史学研究的目的、史学的功能、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等内容,提出了许多言简意赅、思想深刻的命题,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毛泽东的史学研究方法除基本的阶级分析法、唯物辩证法外,还有古今中外比较法、系统研究法、点面结合法等,形成了一种"球面思维"。
    三、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问题的探讨。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是"五形态说"、"三形态说"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宝库的组成部分,应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实际,对它们作全面正确的理解,并根据历史研究的实践去检验和发展这些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三形态说"是唯物史观的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升华,而"五形态说"中的社会形态一词,在原文中应为"经济社会形态",它只是属于"三形态说"中的第二大形态,即通常所称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因此,"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但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层次。二是关于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问题的探讨。认为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其指导之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两大显著成果,其一是奠定了中国近代史总体框架和基本线索的理论基础,二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但在阶级斗争理论的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偏颇,如局限于对人民群众暴力革命的研究,而忽略了阶级斗争的其他一些重要环节和层次;对阶级斗争的结局往往没有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进行分析等。
    与会的学者还指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给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科学改革的关键和重心在于更紧密地与实践结合,更深切地介入生活,更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此,历史科学从理论、方法论到表现形式都要变革。史学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