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梦”(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35 民俗学博客 王孝廉 田兆元 参加讨论
快节奏的生活十分需要对神话的感受 问: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那么从现代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竖立神话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及意义? 王孝廉:举个例子,李白的《静夜思》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一些大家常见的诗歌意象,如床前、长亭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床、月亮这类意象是与神话有着密切相关的叙事展演。通过前面的分析,我想说,一直以来文人对神话意象具有固化的作用,但我们对它的解读不应该固化,甚至可以说神话所信仰的对象是无形的,而被艺术化之后的神话意象变得十分具体,进而信仰的力量就被削弱了,我们无法通过诗歌的意境进入神话的境界,就表明我们没有读懂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十分需要对诗意的领悟和对神话的感受。理性中,你不会认为月亮中有嫦娥有桂树,但是神话中有,有些东西是不能共享和落实的。神话需要个人的体会,不能化为有形的东西。神话对希腊是社会意义,在北欧就是法律意义。日本的神话就是他们的政治。那么在中国,神话是什么?神话跟你有什么关系?我研究过很多少数民族,他们没有“文化(话语权)”,但他们有历史,譬如哈尼族,他们的工具、衣服都是他们的历史,神话是他们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讲没有用,这就像读诗一样,需要去读,而不是被消费掉。 田兆元:过去有一种普遍的说法,神话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会逐渐消失。现在看来,这是简单的机械唯物质论的看法。它忽视了神话是一种社会理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东西。因为人类是在不断探索前进的,所以神话是永恒的存在,是与人类相伴随的理想之花。因此,神话建构认同,建构区域文化共同体,甚至民族国家,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主张民俗学家是文化的研究者,同时是文化的建构者,两种身份是统一的。因此,我的神话研究是充满情感的,是在探索那些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要让这些神话成为民族的精神资源,获得认同感,增强自豪感和神圣感。在这样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神话研究应该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使之对于祖先的文化创造充满敬畏,传承那些古老的充满雄浑之气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社会成员挺直腰杆,坦荡做人。(整理:苏长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1401期 第5版) (本文刊于《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6日第5版“学术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
- 下一篇: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