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莫高窟的保护始终不够(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0 中国新闻网 2013年05月22日 记者 冯志军 信江 参加讨论
莫高窟的保护之路 2014年,作为莫高窟管理机构的敦煌研究院将迎来70岁的生日。在樊锦诗看来,莫高窟实质性的保护工作是从上世纪“文革”结束后,随着与海外一些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合作日益密切而逐渐“步入正轨”的。 樊锦诗说,解放前,当时国民政府有心做保护,但是没有力量,基本上就是“守城”,这里修一道土墙、那里建两个门,这就了不得了。解放后,虽然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但国家很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很快有清华、北大的专家来调查莫高窟的修复。当时,不管是加护工程还是修复,都有了一点力量。 樊锦诗介绍,“文革”以后,除北京的专家外,国外的专家也开始陆续到来。很多人都关注敦煌,一些来自加拿大、法国的专家来了都问“你们这么开放,不怕洞子弄坏了吗?”,他们还提到应该对莫高窟进行监测。“当时,我们也想看看人家怎么进行文物保护的”,樊说。 1988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官员来莫高窟调查完毕后,留下很多材料,离开时表示莫高窟保护方面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 樊锦诗说,不到两个月,美国盖蒂保护所很快就派人来调查。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自己缺钱,后来和对方合作以后发现,派来专家的工资都由海外合作方出资,并且还带来了设备,“这就相当于给我们免费打工,多好啊”。 “慢慢发现,对方的设备仪器确实好,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环境监测、崖体裂缝监测等。”樊锦诗表示,他们提出的不仅是壁画保护、环境保护,其它一些如治沙工程、保护管理等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后来,可能对方看我们对莫高窟的保护也比较认真,所以合作的很友好。”樊锦诗说,接下来,不仅他们进来,敦煌研究院也派人出去开阔视野,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学习对方的技术、信息,尤其是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合作,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保护管理人才”。 采访临近结束时,守护莫高窟半个世纪的樊锦诗笑称自己已由“敦煌的女儿”变为“敦煌老太太”了。她还谈到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那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我可以在上海与敦煌之间自由来往”。 樊锦诗最后说,莫高窟是国家的、世界的、人类的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但珍惜它不是不让人看,因此,我们在不断探讨数字化等更多的展示方法,让观众看得懂,更普及。(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雾霾之下重启春节禁放?
- 下一篇:[吴晓东]系统性与创新性并举的神话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