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建立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11-1 朝戈金 梁卫国 摄 参加讨论
构建中国气派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记 者: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这三大任务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有何做法? 朝戈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文化空前的交融和人员空前的流动都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国际社会就更加迫切地意识到需要抓紧时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迎来了非常好的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地被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需要有关人员广泛、频繁地交流经验和总结规律,只有这样做才能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存文化基因。这项工作并不是说在某一个技艺要失传的时候赶紧记录下相关资料或者找人学习,而是从文化的长久发展着眼,为人类的和谐相处储存文化基因。我们民族文学研究所虽然是一个小所,但是国际交流频次多,出访范围大,学术研究处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记 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请问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话语构建方面,贵所将有何做法? 朝戈金:一方面,我们不讲中国特殊论。中国特殊论就是觉得中国经验或者中国很特殊,跟别人不能对话。学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所以我们提倡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平等发展,共同探讨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特别看重中国材料的丰富性和中国经验本身,并尝试从中提炼理论。中国经验的内涵在于我们的眼光是国际性的,工作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是从中国的材料出发跟国际对话。我们看重丰富的田野经验和材料,在此基础上提炼、理解史诗,建立工作模型,乃至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学基本问题,这些工作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聚集了经济能量的同时也很好地保存了多元的文化状态,这是一个最优良的“试验场”。所以说,中国学者一定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多理论思考。 回顾过去十年,中央在大的国策、方针、战略的调整上,在对文化的重视上,在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以我所为例,过去缺经费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在田野调查和搜集资料方面的经费逐年增加。我们办所还有一个开放的思路,那就是不局限于经营这“一亩三分地”,而且胸怀全国学术,力求争夺学术话语权。我们的新刊《中国民俗学刊》就是以此为创办目的,旨在引领中国民俗学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