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陶立璠:民俗学意义上的摄影价值及其判定(3)


    越细越好
    中国摄影报:您一直在强调民俗摄影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应懂民俗,了解一些民俗的理论和知识,那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资料。
    陶立璠:这方面的书籍和材料已经很多了。理论方面如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概论》、乌丙安先生的《中国民俗学》、我写的《民俗学》等等;专题方面的著作更多,民居、生产、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岁时节日、信仰、巫术、禁忌等都有专著出版。民俗摄影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的读就可以,不必要求专深,专深是民俗学家的事。
    中国摄影报:您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是按照省份区分的各卷,想来会是一部实用的参考手册。
    陶立璠:《中国民俗大系》初版2004年发行。分省立卷,共31卷。统一的体例编写,涵盖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地域色彩、民族特色比较浓厚。可惜当时只印了3000套,其中2500套都被国外买走了。准备再版,修订工作已经完成,这次仍然分省立卷,不过变成了34卷,从四川省析出了重庆卷,并新增补了香港卷和澳门卷。这套书是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完成的,编纂者都是全国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有1300多万字和4000多幅图片,4000多幅照片中,有不少是各地的民俗摄影人提供的。有了这些民俗图片,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对于民俗摄影者,这套书会提供许多民俗知识。
    我自己也喜欢民俗摄影,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拍了不少民俗照片,但都没来得及及时整理,很多照片不记得当时的情况了,很可惜。所以,希望民俗摄影者,拍摄完了之后要及时整理,编号、撰写说明,不要怕麻烦。
    中国摄影报:简言之,民俗摄影一定要踏下心来,带着感情认真去拍摄。不能像现在不少民俗活动上,大家扎堆儿去拍。
    陶立璠:那样一般拍不到真正好的民俗摄影作品。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提前做调研,提前准备,最好有拍摄提纲,按提纲准备。比如,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我们上世纪80年代去看的时候,老百姓早早就开始准备,做五彩糯米饭,彩蛋、荷包等。五彩糯米饭是用植物染料泡水制作,没有一点儿污染。节日前的晚上,你到村落走走,夜幕中会有动听的歌声传来,这是青年男女在物色对歌的对象,正式约会,到歌节去对唱,“上山对歌,下山做夫妻”,这种对歌,长达三天三夜。这中间会有很多情景可以捕捉。现在歌节已经被搬到了南宁等大城市或者公路边举行,但群众并不热衷,人家还是回到传统的老地方去对唱。贵州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云南大理的石宝山歌会等,也是如此。我曾到大理石宝山歌会考察,夜幕降临的一刹那,漫山遍野的弦子声、歌声响起,震撼人心。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看,多好。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没有这种震撼人心的场面了。如果做了摄影记录,可以让后人知道我们先辈是什么生活和思考的。所以民俗摄影是很细致的工作,不能只凭兴趣。
    中国摄影报:当此时节,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摄影界和民俗界的联系,或许可以帮助不少摄影人的民俗摄影作品找到发挥社会价值的窗口。
    陶立璠:是。过往我们联系并不多,不知道民俗摄影家们都是怎么拍的,拍了什么。1999年我们创办了《中国民俗网》,这是公益性、学术性网站,坚持了13年了,那里也有民俗摄影作品,现在又有《中国民俗学会网》,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们也会多关注摄影界的动向,大家多多沟通,优势互补。
    本报记者 郑丽君 实习生 徐洋 采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