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年味淡是因过节只注重物质 忽略精神整肃


    对话人:山东大学教授 张士闪
    齐鲁晚报记者 王慧

    春节的神圣传统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断层累而成的,并在近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失落与重塑的过程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谷物一年一熟,年节一年一次。
    王慧:张教授,龙年春节过去了,很多人又开始感慨年味的变淡。除了隆隆的鞭炮声依旧,忙年拜年的气氛似乎都不如从前。我感觉人们还是没有找到过年的根儿,作为民俗学专家,您能从根儿上谈谈年的由来吗?
    张士闪: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有密切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认为年的初始含义是“谷熟也”。《榖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有年”便是指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意即农业大丰收。在“大有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庆丰收”的冲动。据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而“年”字的频繁使用也正是始于周代。《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此时,“年”指的是谷物生长的周期,一年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的循环规律而定型。谷物一年一熟,年节一年一次。
    当农作物收藏之后,田间农活暂告结束,人们用新米做饭、酿酒以酬谢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腊祭”。周代这种欢庆丰年的祭祀活动,并没有固定之期,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在寒冬时节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仪式,也就为以后一年一度的春节的定型奠定了基础。直到汉代,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而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太初历》,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王慧: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采用公历纪年了,但公历的元旦始终比不上农历的新年重要,可见传统习俗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革命”的呀!
    张士闪:总的说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阴历节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常被视作阻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旧文化的一部分。很多节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落、轻视甚至批判,只有春节、清明等极少数节日在被有计划地予以“革命化”改造之后,允许在现代生活中具有一席之地。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公元纪年,并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按照政府规定,机关、学校在阳历新年时照例放假。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同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然而时至今日,民众仍未将阳历元旦(即阳历年)视为重要节日,该节对于民间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唯有阴历元旦即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中国文化是相沿成俗的品格,民俗则是其永恒的母体,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俗如温厚的地母一样培育着中国文化一脉绵延不息,即使在最“革命”的时段亦然。
    依此看来,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掀起的民俗热,正是绵延数千载的民间传统真力显现、精神弥漫的必然结果,其高温不退自在情理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在我国日益风起云涌,直至2008年始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2009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重大调研项目《中国节日志》的启动、2010年山东大学《节日研究》刊物的出版等等,其实都是我国政府日渐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所致,也是上述民俗热日益走向深化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社会的生活文化结构来看,春节表现为神圣与世俗的二度转换
    相对于天地全神而言,我国民众对祖先的祭祀仪式更加讲究,这与“求神不如敬祖”的观念有关。
    王慧:春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忙年、祭灶、拜年、放鞭炮、吃饺子等等,但这两年我做晚报的“人文齐鲁”专刊,刊发了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写的过年怀旧文章,突然意识到过年最根本最重要的年俗不是吃饺子放鞭炮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祭祖敬神,是一家人跟祖先神灵的沟通,您说对吗?
    张士闪:春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设置,它对应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集中需求。这不仅通过铺张奢侈的饮食、闲暇游乐的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也体现于春节期间高密度的一系列信仰仪式活动。这类信仰仪式活动除了调剂生活之外,对民众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乡土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个民族国家是不可能没有神圣意识的,当某种神圣意识经过较长时段的传承凝结为全社会的传统,就必然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对该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社会凝聚等方面起到特别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并非只在春节中才有体现,却在春节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民间生活叙事为支撑。各地民间流传的“岁暮神仙多”一说,正是对春节这一神圣时段的形象化说法。
    王慧:供神祭祖这些东西过去被斥为封建迷信,很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
    张士闪: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灶王爷升天的这天——腊月二十三揭开序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正是祭祀灶王爷的仪式——“辞灶”,引导人们进入到与神灵交流的信仰生活之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会带着主家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同返人间。灶王爷被赋予了为天上诸神引路的职能。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主家的厨房内,继续保护和监察这家人的生活。
    自送灶王爷上天至除夕迎回,人世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旧时,民间有“结婚莫过二十三”的讲究,提醒人们在临近年关时节尽量不行婚嫁之事,以免搅乱忙年秩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