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专家:加大对史诗的翻译推广力度(2)


    非遗保护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记者:《玛纳斯》、“达斯坦”这样的活态遗产,只有还之于民,传唱在民间,才能持久延续它的艺术魅力。你们怎么看?
    热依拉·达吾提:首先,我们保护和记录民间文化遗产,不是将其作为档案馆或者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出来,而是要使它们重返民间,使传统的说唱艺术焕发生机,使得新的传承人有据可依。而且,我们的视频和文字材料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真实、全面、直观的说唱艺术。这样的方式在去年12月份我参加的剑桥大学关于口头文学的会议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现在的问题来源于思想观念层面。在一些大学中,民间文化研究是一种书斋式的方法,呈现为从论文到论文的生产模式,而田野的搜集整理工作是不受重视的。这对于搜集整理工作非常可惜,因为很多的民间说唱艺术正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流失。
    我在英国的时候,女房东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她是一个民间自由艺人。英国的工业化很发达,但是民间工艺依然得到高度重视,她每次花2个小时去伦敦多家大学给学生们教授编筐的方法。那些学校专门开设有民间工艺课程。其中,肯特大学每学期都会请她去做一两次关于筐子的编制经验讲座。这与我们当代的大学教育方式有差别,我们在给学生讲授这门工艺的时候,可能自己也并不真正懂得这些艺术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而是把文化概念和方法告诉他们,这样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对《玛纳斯》的传承,特别是说唱艺术的传承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在选定传承人之后,民间对于《玛纳斯》的传唱热情高涨起来了。在居素甫·玛玛依的故乡,很多孩子很小就学习《玛纳斯》的说唱,由此也就产生了不少五六岁的小玛纳斯奇。
    记者: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除了从业者的实地抢救性保护举措之外,形成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似乎显得更为必要。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热依拉·达吾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政府在做,而民众似乎对此并不甚关心。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未进入全民视野,而且也没有和学校教育很好地结合。一些大学至今没有开设过一门关于非遗保护的课程,认为它没有正统的课程重要,把民间的东西作边缘化处理。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我很希望非遗保护可以同学校教育相结合,从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逐步深入地进行教学。
    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民间艺术才会成为大众的艺术、民族的艺术。
    相关链接
    《玛纳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被柯尔克孜族人视为民族魂,凡有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方,就流传着《玛纳斯》。《玛纳斯》不只是一部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更堪称研究柯尔克孜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百科全书”。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叫做玛纳斯奇。每逢节日欢聚邀请玛纳斯奇来演唱《玛纳斯》,已成为柯尔克孜牧民的传统习俗。
    “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达斯坦”意为“叙事长诗”,它是百姓之诗、民间之诗,是绿洲弦歌和田野吟唱。特别是表现爱情题材的“达斯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演唱曲调忧伤浓烈、一唱三叹。长歌曼舞,吹过片片绿洲,传唱着先人的故事,描绘着人间的幸福,深受维吾尔族群众喜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