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盐野米松访谈录(2)


    叶涛:您最近在中国采访了山东、江苏和北京的民间手工艺人,您认为他们与日本的手艺人有哪些不同?
    盐野米松:我这次在中国的旅行采访中,只见到了六位手艺人,所以对他们我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能感受到跟日本手艺人相同的东西,那就是在手艺制作上的执著。
    日本的手艺人中有很多都具有“手艺人气质”,他们看似顽固,一门心思的工作,他们十分在乎出自自己手中的东西的质量。
    他们的身边有那些工具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工具质量的检验者,这使得他们根本不要去想“偷工减料”。再加上同行之间的竞争,又使得他们永远都得保持一个信条,那就是:“哪怕是一点儿,也要超过别人。”
    我想在中国也一定有过很多这样的手艺人。只是,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国有化改造和文化大革命之后,那种手艺人固有的意识和气质慢慢地变得稀薄了。
    手艺和工具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由广大的百姓培育起来的。一个国家的国情有很多时候都可能体现在那些物件上,我是这样认为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有一个怀念从前的工具,重新认识手艺人的时代的到来。
    当生活中有了闲情的时候,人们判断物品好坏的眼光也会随之改变。有着好手艺的人到底还是会得到众人的好评。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才会开始重新考虑以往匆忙中的自己是否丢失或者正在丢失很多宝贵的东西。
    叶涛:您怎样看待民间工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盐野米松:只有被大众所需要的东西才有可能保留到最后,那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大众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考虑,是选择廉价的一次性的工业产品,还是选择取材于自然、在制作中充分溶入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手工产品。
    工厂里生产出来的物件也是有着它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而以驱逐它们为己任的手工制品当然也是有着传统和文化的。
    在时间像急流般飞速流逝的当今时代,处在匆忙之中的人们是不会有时间来仔细考虑自己应该如何所为的。于是,首先选择的多是那些廉价、用后可丢弃无需长存的东西。日本曾经就是这样。
    但是,社会毕竟是多重层次的,同样是时间的流逝,城市和农村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这就使有些东西不会一下子就消失殆尽,在有的地方虽然不存在了,而在有的地方还照样存在。特别是在农村,与其说有意地去保存,倒不如说这些工具至今还作用于那里的生活之中。从而就使制作它的手艺人受到重视,也才会使工具得以流传长久。手艺人及他们的技术能否得到保存,取决于那里还有没有工具的使用者。
    因此,即便是政府出力来保护这些手工艺,而现实生活中没有它们的用场,那么我想,最终这些工具也只能成为装饰品,技术也会慢慢地衰退下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手艺只有在做得多了、遭得批评多了才能磨练出来,而它本来的目的并不是用来装饰的。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会变的,手艺也不例外。这是无法抗拒的事实。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想把这些手艺人真实的语言留下来,不想就这么让它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叶涛:您的著作很多,其中有哪些是描写日本手艺人的?
    盐野米松:《学树》是关于宫殿大木匠的书;《树之命·树之心》(天、地人篇)是关于宫殿大木匠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书;《樱花的生命·庭院的心灵》是关于花匠的书;《宇治茶香浓味美》是关于茶店的书;《学手艺》(天、地、风篇)是我对手艺人的访谈集。目前正在出版的是关于旧式家族题材的《刻在顶梁柱上的家族百年》(1、2、3)。
    叶涛:您的《学手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书名为《留住手艺》)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我们期待着您的记录有中国手艺人的著作早日面世。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这次采访,承蒙刘伟女士担任翻译,特此致谢。)
    (本文载于《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