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从远古走进现代
http://www.newdu.com 2024/10/31 10:10:50 作者提供 方心清 乌丙安 参加讨论
前不久,笔者采访了国际民俗协会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名,中国仅2名)、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乌丙安教授,并请乌先 生就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更好地从过去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采访我们感受到,乌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思考独到的学者,更是一位平易近人、话语幽默风趣、永远拥有年轻之心的长者。 记者:乌先生,请谈谈您的治学经历。您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果? 乌丙安:我从事民俗学,包括民间文艺学已经45年,我研究的是民间风俗文化的各个方 面, 诸如物质生产的农、林、牧、渔、猎风俗;消费生活的买卖交易、衣食住行风俗;社会家庭 的家族、亲族、村社、城市风俗及产育、成年、婚姻、寿诞、丧葬等人生仪礼风俗,传统岁 时节日、节会风俗;民间多种杂神信仰风俗习惯及禁忌、符咒、祭祀等巫术迷信习俗;还有 民间多种多样的游乐技艺活动和口传文学活动的民俗等等。凡是各民族民间大众世世代代传 袭下来的风俗文化事象,都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但是,其中研究的重点,我选择了民间信 仰,我认为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从远古走来时就饱含着深厚底蕴的核心,是民众赖以生存和 生活的传统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根基。民间信仰同时也是民俗走向现代文明过程中压 在精神上的最为沉重的负担和套在精神上的最为痛苦的枷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学术上的价 值,更重要的还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面对中华56个民族背负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走向未来 ,我作为一个民俗学人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我的主要成果有专著《民俗学丛话》、《 中国民俗学》、《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民间信仰》、《生灵叹息》等。主编有《中国 风俗辞典》大型辞书一部,《民俗百科丛书》一套(已出版8册)。还发表民俗民艺论文85篇 ,在国内外以中、日、英、韩及西班牙等文字刊发,也受到国内外多家报刊给予评价。专著 和论文分别荣获过多次国家级、省部级一、二等奖及国际奖项。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让我国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更健康地从过去走向现代并走向未来? 乌丙安:民俗文化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它涵盖俗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渡的历程中,必须用科学的现代观念对民俗文化中的所有事物和 现象进行梳理和检验,分辨出哪些是对社会发展前进有益无害的良俗,哪些是防害社会向前 发展的有害无益的陈规陋俗或邪风恶俗,对前者就要积极发扬,把它融入现代化生活中去, 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本国民俗特色的文化财富;对于后者就要毫不吝惜地摒弃, 把它们淘汰出局,变成历史沉渣。还有许许多多对现代社会发展并没有什么损害,但也没有 什么直接积极意义的传统风俗习惯事物,也尽可以经过重整再造进入现代社会,为现代生活 所用,适应现代化的多样民俗需求。比如,婚丧仪礼是民俗大礼,自古就有祝吉贺喜与悼念 亡人的种种礼仪程序适用于现代红白大事,可以按传统隆重举行,以礼仪为重。但是,过分 的铺张、奢靡,有意的敛财,渲染封建迷信等陋俗的泛滥,就成为对现代文明生活的严重污 染,是一种妨碍现代化发展的愚昧野蛮表现。又比如,礼貌在任何朝代都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是日常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惯俗,它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有时代变迁的烙印, 但它同时又有极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我国由于有过一段“造反有理”的极左历史,把正常 的礼貌、礼节几乎都反掉了。使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世风日下,不讲礼貌反而成为司空见惯 的准则,经常可以看到毫无礼貌的不文明的人文景观,给现代化的文明脸面上抹了黑。至于 那些反文明的吃、喝、嫖、赌、吸等恶俗泛滥成灾,更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沉渣泛起。因此 ,当我们为我国多民族的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而陶醉,而倍感赏心悦目的同时,千万不要忽 视陈腐的陋习恶俗对现代文明的侵蚀和破坏。对民俗文化的科学研究正任重而道远。当代民俗学者不应该把目光只盯在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事物和现象上探究学问,更应该关注当代人的现代化生活本身,否则,只剩下民俗文化的“古董”鉴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记者:您认为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以进一步增强民俗文 化的生命力呢? 乌丙安:传统民俗文化相对说来是一种传统封闭式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它适应特定民族 、特 定地区、特定环境或特定行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这种特定文化圈中的人们来说 ,那些风俗习惯都是他们世世代代习以为常的必不可少的文化事象。另外的一种文化圈中的 人们也有自己所适应的特有的风俗习惯,他们对于别的文化圈中的风俗习惯或看不惯,或有偏见、或排斥而不接受,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所赖以生活的风俗习惯特别尊重(因为那是 祖宗传下来的)、怀有偏爱、习以为常的缘故。现代人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潮流,具有广泛 的开放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国家趋向于政治开明化的新潮流 ,都促使现代人不断摆脱封闭生活的枷锁,追求开放,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现代人的心理 需求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享用自己固有的那一种民俗文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了。现代人 开始增长了对异质民俗文化(异国、异族情调与风味的文化)的分享需求。正像中国人在过春 节时的欢乐风情。每年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中国 各 民族传统节日风俗情有独钟,纷纷参与。正像中国人在吃惯了本国本地的风味食品的同时, 也喜欢去吃“麦当劳”、“肯德基”洋快餐一样,许多国家的食客对品尝中国各大菜系的佳 肴和饱餐各地各族风味小吃也已经成为常事。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供外国游 客参与分享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外国人喜欢住进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北方民族 的“毡包”,体验异族风情(而不只是观赏异族风情),已成现代人的时尚。从这一点上看, “越是民族的,越是本土的,也就越是国际的”这句话是正确的。现代人的文化多样化需求决定了传统民俗文化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未来,越来越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国人应当善待本土的民俗事象,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避免无中生有,伪造民俗,做欺 世骗人的见利忘本的勾当。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财富,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记者:您认为传统民俗文化怎样才能融入现代意识,使它能发挥新的作用? 乌丙安:这个问题和上面提的问题有连带关系。现代意识并不意味着摧毁全部历史传统 ,相反它特别关注历史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并为现代所用。这是一种清醒的“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的前进意识。让我们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做例子来解说这个问题吧!这个全球性的运 动竞技大会来源于古代希腊的祭神民俗。古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林匹亚祭祀宙斯大 神,每隔4年举行一次祭神大典,要点起圣火,举行仪式,相当于我国民间祭神的庙会,在 会期举行音乐会、朗诵诗会、表演戏剧。公元前776年又增加了体育竞技比赛,项目有:赛 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角力、赛马等。竞赛期间,各城邦休战,比赛优胜者被戴上橄 榄花环,象征和平。这种庙会式的古代民俗传统发展到公元394年,被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取消了。1896年恢复了这个传统古俗,依旧保持每4年举办一次,除了从奥林匹亚 取圣火仪式外,逐渐脱离了古代希腊祭神庙的古俗,成为现代规模的世界体育盛会,并引起 许多国家竞相争取主办权。这个希腊古俗被运用到近现代百年竞技的全球性现代文化生活中 ,成为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经典杰作。美国的现代高科技登月计划被命名为古希腊太阳神 的名字“阿波罗”,我们的未来航天太空船可不可以命名为“女娲”号,以弘扬“女娲补天 ”古神话思想的实现,可不可以命名为“盘古”号,借以弘扬“盘古开天地”的中国人远古 创造宇宙的科学幻想?民俗文化财富为现代化服务,可以充分展现一个民族不朽文化的丰富 内涵,使它们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在本国内,把民俗文化融入国人的现代化生活,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可以更全面深刻地增强民族的觉醒意识和自尊心、自信心。现代化进程中如果忽视并鄙弃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或有意无意糟踏民俗文化财富,就会伤了民族元气,就会动摇了全民族的文化根基。在外来俗文化涌入的大潮冲击下,如果失去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民俗文化主流,整个民族将会失去文化归属感,即使不致沦为无文化国 籍的群体,也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在艰苦的辽北农村生活了将近10年,在日本、德国、韩国、匈牙 利等国讲学、考察连续15年16次共1108个工作日。我深感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国际上早已形成 热潮,因此不能不向国人大声疾呼:请关注民俗文化! (原文刊于《科学中国人》2003年06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保护古村镇与建设新农村
- 下一篇:[专访]妈祖精神为何有如此巨大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