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宋儒的魏蜀正伪论争与改修《三国志》之风(3)

下列南宋至清改修《三国志》之作十二种:
    1、宋陈亮《三国纪年》一卷,此非编年史,实乃纪传体之论赞, 收入《龙川集》中,按蜀、魏、吴排序,隐有正闰之义。
    2、宋李杞《改修三国志》六十九卷,已佚,此书因《三国志》帝魏黜蜀,世多讥议,乃重定义例,以刘备、刘禅为汉纪,列魏、吴于其后,改作于宋宁宗开禧间(1205-1207)。
    3、宋萧常《续后汉书》四十六卷,今存。"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少帝炎兴元年癸未",以续范晔《后汉书》,以蜀汉为帝纪,吴、魏为载记,详略亦本此序(详见周必大序)。
    4、宋翁再《蜀汉书》,卷帙、存佚俱不可知晓,仅据周密《癸辛杂识》知其作书目的为正蜀伪魏。
    5、宋郑雄飞《续后汉书》,情况同上书。
    6、元郝经《续后汉书》九十卷,乃使宋被拘留期间改编而成,以蜀汉为正统,立本纪,黜吴、魏为列传,三国之臣又以汉、吴、魏别之。因《三国志》实无"志",作道术、历象、疆理、职官、礼乐、刑法、食货、兵八录以补其缺。残存于《四库全书》中。
    7、元赵复《蜀汉本末》三卷,已佚。据方孝孺之序,为正统归蜀而作纪事本末体史书。
    8、元张枢《续后汉书》七十三卷,已佚,据《元史·杜本时传》, 张把"尝取三国时事,撰本纪、列传,附以魏、吴载记,为续后汉书七十三卷。"
    9、明谢陛《季汉书》五十六卷。
    10、明吕尚俭《续后汉书》六十卷。
    11、清章陶《季汉书》九十卷。
    12、清汤成烈《季汉书》九十卷①。
    据笔者所及材料,欲改修或改修未成书者,在宋元时除王安石外,还有孙季昭、杨焕、刘道济等。另外还有纠魏蜀正伪非三国专史者,如张栻的《经世纪年》和朱熹的《通鉴纲目》。可见,这场改修之风之盛,影响之远。在元朝编修宋、辽、金三史时仍可见其痕迹。杨维桢得知宋、辽、金三史各自成书时作《正统辨》,指斥修史大臣"徒为三国之志书,春秋之首例未闻,纲目之大节不举"。
    这场改修三国历史之风可以说是张、朱倡议正蜀伪魏的一种表现形式。改修之风出于尊蜀抑魏,仅从改修之作的书名、书序和三国排序、详略即可得到证明。而这种动因的发端多受张、朱的启发,如萧常《续后汉书》周必大序就直接引用了张栻《经世纪年》就三国正闰的处理办法。郝经《续后汉书序》谈到朱子《纲目》的三国正闰处理,其受朱子影响还可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汉魏正闰"条。宋末周密论及两宋正统论时说:
    正闰之说尚矣。欧公作《正统论》,则章望之著《朝统论》以非之、温公作《通鉴》,则朱晦庵作《纲目》以纠之。张敬夫亦著《经世纪年》,直以蜀先主上继汉献帝。其后庐陵萧常著《续后汉书》,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又为吴、魏载记。近世如郑雄飞亦著为《续后汉书》,不过踵常之故步耳。最后,翁再又作《蜀汉书》,此不过拾萧、郑弃之竹马耳。盖欲沽特见之名,而自附于朱、张也。
    这段总结性的言论反映了朱、张正闰说同改修三国历史之风的相互关系,即改修之作自附于朱张,朱张之说又因改修之作扩散。在今天看来这种修史动机无价值可言,而在当时实有现实意义。元人苏天爵在《题孙季昭上周孟公请修三国志稿》中论及这场改修之风说:宋南渡后,执政大臣忘仇忍辱,窃禄苟安,"一时儒者忠义感激,痛惜怨疾,蜀汉统所由正也,大则纪于册书,次则表示论著"。
    这种动机驱使下的改修之作本身没有多大的史学价值。改修之作的史料来源无非陈寿《志》裴松之《注》,以及《晋书》、《后汉书》和《通鉴》的相关部分,着力处在于改变体例,即以蜀汉为本纪,吴、魏为列传或载记。在具体处理中又无法绕越三国鼎立的客观事实,如郝经仍以三国之名别三国之臣,不能以蜀汉统之。尽管郝经作"八录"弥补了《三国志》无"志"之缺,然终无法取代陈志的史学地位。这也是绝大多数改修之作流传不下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当时就有学者认为没有改修《三国志》的必要。叶适说:"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尔,要终胜固也。近世有谓《三国志》当更修定者,盖见注所载尚有诸书,不知寿已尽取而为书矣,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也。士读书不详,轻立议论,误后生见闻,最害事"(《习学纪言》卷二十八)。这里叶适从史源的角度否定改修的必要性,当然此论不完全正确,因为裴注所引陈寿卒后的三国史书不能视为"弃余",叶适还以为,刘备同孙权、曹操一样"挟汉为重"的拥兵专地者(《水心别集》卷八《诸葛亮》)。
    尊蜀抑魏在南宋思相学术界得到公认后,很快向各文化领域扩散,至有编写正统普及读物者。陈著(字子微)作四言韵文,自三皇至祥兴,以教子,曰《历代纪统》。其子尊之为经而自为之传(陈旅《安雅堂集》卷六《历代纪统序》)。这样,到宋元之交魏伪的蜀正已是众口一辞,当时"学士皆能黜远吴尊蜀"(戴表元《剡源集》卷十九《题王希圣〈续后春秋〉后》)。
    注释:
    ①清代于《三国志》考补辨证之作众多,详见赵吕甫《史通新校注》第718-719页。此类非改修,故不纳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