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锡伦]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40 学苑出版社网站 车锡伦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点,探讨苏州宣卷和宝卷的发展历史、苏州宣卷与同里宣卷的关系;从文献遗留和前人的调查成果,考察苏州宣卷和宝卷发掘、整理的空间。进而指出,像苏州宣卷和宝卷这样历史积累丰富、流传较广的民间文化遗产,前人搜集、整理的成果,应作为发掘抢救工作的基础。当代民间宣卷艺人口述历史十分珍贵,但有局限;属于同一民俗文化圈的民间宣卷和宝卷,应当统一进行规划、发掘和保护;民间宝卷的整理,应以“精选善本、影印出版”为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乱编乱造的问题。 [关键词] 同里宣卷;苏州宣卷;宝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7)02-0055-09 一、现代“同里宣卷”的班社、传承人和流传地区 “同里宣卷”是苏州民间宣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里宣卷所在的同里镇,属吴江市,是江苏省苏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1992年撤县建市。市境在苏州市中心之南,东部与上海市接壤,南邻浙江省,西部临太湖。同里镇是一座江南古镇,位于太湖之滨,自宋代建镇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距苏州市区18公里,距上海市区80公里。除民间宣卷外,当地流传的传统曲艺还有评弹、什锦书、道情、赞神歌等。江南丝竹和民间唱山歌的活动也十分盛行。 2006年7月12日,笔者应同里镇文化服务中心朱颖浩主任邀请,前往该镇调查同里宣卷的情况。朱颖浩先生邀请了张舫澜先生和袁宝庭(85岁)、吴卯生(80岁)两位宣卷先生及文化中心的凌芬女士举行座谈会,并提供了吴江市文管局和同里镇政府为同里宝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准备的材料。根据上述材料和座谈可知,同里宣卷与苏州其他地区的宣卷一样,在近现代经过了由传统的“木鱼宣卷”向“丝弦宣卷”的发展过程。 该地区的“木鱼宣卷”又称“平卷”。伴奏乐器只有木鱼、磬子(引磬)和碰铃,有时加上一面小锣。木鱼宣卷班一般由3~5人组成,一人主宣(领班的宣卷艺人),称做“上手”,并相应敲打大、小木鱼。其他人手执磬子、碰铃、小锣等“和卷”(和佛)。演唱的曲调简单,有《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上手”每唱一句,和卷者一起和唱“南无阿弥陀佛”。宣卷时将宝卷放在桌上,卷本上盖有一方用绸缎或布做成的带有花纹的“经盖”(类似现在的手帕),演唱开始时掀开“经盖”翻动宝卷,按卷本演唱。艺人们冬穿棉布(绸缎)长衫或长袄,夏穿纺绸料制成的对襟褂子。木鱼宣卷演唱的大多是传统故事,如《香山宝卷》、《目连宝卷》、《猛将宝卷》等,也唱一些根据苏州弹词改编的“私订终身在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等悲欢离合的故事。 “丝弦宣卷”又称“花卷”。伴奏乐器除木鱼、磬子、碰铃外,加上江南丝竹乐器,主要是二胡、三弦、扬琴、竹笛等,也有琵琶、笙、箫、锣等乐器备用。丝弦宣卷班子一般有上、下手和乐师5~8人。演唱的曲调比较丰富,在木鱼宣卷《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苏滩和锡剧“簧调”中的曲调,创作了一种新的曲调——“丝弦调”,同时还根据内容采用了江南小调、锡剧、越剧、沪剧及评弹中的一些民众喜欢的曲调演唱。开场前,一般会加奏江南丝竹乐曲《三六》、《龙虎斗》等。演唱的宝卷内容涵盖古今,除了木鱼宣卷的传统曲目外,也出现不少现代题材作品。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有些宣卷艺人还根据当代文艺作品,自编了一些宝卷。 丝弦宣卷虽受民众的欢迎,但在农村中并没有代替木鱼宣卷。即使在三四十年代,仍有木鱼宣卷班社活动。该镇文化服务中心和张舫澜先生经过细致的调查,整理出了现代“同里宣卷流派和班社传承表”(表1): 该地区的四个宣卷流派,都属于丝弦宣卷。除徐派创始人徐银桥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外,其他人都出生于上个世纪初。他们的班社(包括徐银桥的“凤仪阁”)活动的时代,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笔者曾问袁宝庭、吴卯生两位老宣卷艺人,他们的“祖师”是什么人?他们经过回忆和商量后说:“木鱼宣卷”的祖师名缪高南,“丝弦宣卷”的祖师是陆才源,都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人。 上述四派的第二代传人,主要活动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先后组织的宣卷班社31个。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吴江境内演出的同里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班子约有20个,宣卷人员100多名。许多第二代传人在50年代初仍从事宣卷活动,至今已传承了四代,当代仍在组班演唱的宣卷艺人19人。 同里宣卷班社活动的区域,据该资料介绍,以同里镇为中心,以吴江市的屯村、松陵、八坼、金家坝、北厍、黎里、莘塔、芦墟等地为主要流传区,并辐射到周围的乡镇及江、浙、沪交界地带,如嘉善的陶庄、汾玉、大舜、下甸庙、西塘、干窑、姚庄、丁栅,嘉兴的王江泾、莲泗荡、田乐、王店,上海青浦的朱家角、练塘、金泽、商榻、西岑、观音堂,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巴城、张浦,苏州(原吴县)的东山、光福、木渎、东渚、横泾、渭泾塘、车坊、郭巷、尹山、甪直等地。 二、苏州宣卷的历史发展和同里宣卷 江浙吴方言区各地的民间宣卷和宝卷,流传影响较大的有两部分:一是太湖流域的宣卷,以苏州市为中心;一是浙江宁波、绍兴地区的宣卷。清道光以后,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在上述地区激烈展开,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宣卷也传入上海市,后来被分别定名为“苏州宣卷”和“四明宣卷”。 苏州地区什么时间出现宣卷和宝卷?文献无载。当代学者所做的田野调查,最早是著名的苏州籍学者顾颉刚先生1934年写的《苏州近代的乐歌》,文中指出苏州“宣卷是宣扬佛法的歌曲,里边的故事总是劝人积德修寿”,宣卷的听众主要是妇女,请到家中来唱,“做寿时更是少不了的”;滩簧盛行之后,宣卷人“改革旧章”,曹少堂始倡为“文明宣卷”(顾颉刚,1934)。90年代桑毓喜的《苏州宣卷考略》(1992),主要介绍近现代苏州市区宣卷的发展状况。与其他涉及苏州地区民间宣卷的文章一样,作者虽然接受70年前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所说的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的推论,但对千余年的时间间隔,都没有提出可以填补的资料。 笔者在探讨中国宝卷的形成时指出:可以考见的早期佛教宝卷产生于南宋时期,宝卷产生的宗教文化背景是弘扬西方净土的弥陀信仰的普及和禅、净信仰的结合。对民间净土信仰普及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是南宋绍兴(1131-1162)初年的茅子元,他在平江(苏州地区旧称)淀山湖(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与苏州昆山县交界处)建“白莲禅堂”,“劝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孝宗赵昚乾道二年(1166)奉诏于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白莲导师、慈照宗主”。{1}宋元时期,民间佛教净土信徒活动的特点是“持斋念佛”,“夜聚明散”,这与后世做会宣卷活动相似,其中是否演唱宝卷,就很难考查了。 现在可以看到的苏州地区古代宝卷和宣卷活动的资料,最早的是明万历二年(1574)初刊、题“古吴净业弟子金文编”的佛教宝卷《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2}。明末陆人龙编话本小说《型世言》第十回“烈妇忍死殉夫,贤媪割爱成女”,述万历十八年(1590)苏州昆山县陈鼎彝与妻子周氏去杭州上天竺还香愿,中途周氏遇到亲戚,两家香船联在一起,“一路说说笑笑,打鼓筛锣,宣卷念佛,早已过了北新关……”{1}清嘉庆、道光年间程寅锡《吴门新乐府·听宣卷》云:“听宣卷,听宣卷,婆儿女儿上僧院。婆儿要似妙庄王,女儿要似三公主。吁嗟乎!大千世界阿弥陀,香儿烛儿一搭施。”{2}“妙庄王”和“三公主”是流传颇广的《香山宝卷》(又称《观音宝卷》)中的人物。清人描写吴江县同里镇的盛湖地区民众生活的《盛湖竹枝词》注解中说:“织傭蚕时休业,二人为偶,手持小木鱼,一宣佛号,一唱《王祥卧冰》、《珍珠塔》等,名‘念佛出’,妇女多乐听之。”{3}这是清及近现代流行的“木鱼宣卷”《王祥卧冰》、《珍珠塔》宝卷,当代宣卷艺人仍在演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