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25 巫达网站 巫达 参加讨论
因此,笔者认为,以“黑白”两种颜色来命名彝族内部的的等级甚至族称是有潜在的汉民族文化背景的。黑者未经开化,是生蛮;而白者是已经开化之臣民,曰熟蛮。由此推之,历史文献上的“乌蛮”,“白蛮”的区分可能也是这种原因。汉族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多处于优势,拥有权力,于是把“贵白贱黑”的心态无意或有意地带进对彝族的称呼中。从处于优势地位的汉语出发,已开化的彝族为白彝,反之是黑彝。恰好凉山彝族的自称、等级、颜色三种出现发音的偶合,因此出现将彝族分为黑白两种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与历代王朝的意识形态是相符合的。一些学者以此推导出彝族“尚黑”,乃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错误推测而已。这种称法为部分彝族自己所接受,那是国家权力意志在人们头脑里潜意识的反映。 注释: ①娃子是四川汉语,指奴隶。安家娃子是居住在奴隶主周围,有自己的房子,但隶属于奴隶主的阶层。 “嘎西”是彝语“嘎西嘎罗”的简称,意为居住在锅庄边的奴隶,故名。锅庄娃子是没有自己的房子。 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此处转引自谢本书、郭大列、牛鸿宾1996年,页130。 ①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76/西南夷/邛都。 ②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116/西南夷列传第56/西南夷。又,新校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筰都。 ③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①察尔瓦:由彝语音译“瓦拉”演变而来,是一种类似披风的衣物,俗称披毡,先将羊毛捻成线,然后编制方形,一边收编作为领,另一边缀以编成辫形的长须。兼有御寒衣、雨衣甚至被子的功能,是彝族每人必备的衣物。 参考书目:(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戴庆厦、胡素华.1993.‘诺苏’为‘黑族’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戴庆厦、胡素华.1995.再论‘诺苏’非‘黑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戴庆厦、胡素华.1998,词汇与文化-族称,载戴庆厦主编《彝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冯客.1999.《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永燧.1993.说“诺苏”,载《民族语文论文集--庆祝马学良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李永燧.1995.再说“诺苏”:有感于戴等“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编写组.198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 夏建中.1997.《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本书、郭大列、牛鸿宾.1996.《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昌富.1994.《凉山彝族礼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巫达.2002.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谭伟伦、王刚主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出版。 伍精忠.1992.关于凉山彝族的自称,载《凉山民族研究》。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创刊号。 杨怀英等.1994.《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杨怀英主编,黄名述、程正宗副主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朱文旭.1993.彝族尚黑习俗浅谈,载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Lin,Yueh-hua.1961.The Lolo of Liangshan,HRAF Press,New Haven.(《凉山夷家》英译本) Heberer,Thomas.1987.Ethnic Minorit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Yi nationality,In Thomas Heberer ed.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Papers of the 2nd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Sinology/Ethnology St.Augustin (本文原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 下一篇:[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