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杨]港澳台的妈祖文化述论(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廖杨 参加讨论
澳门历史上既是西方传教士的集结地,又是西方商人的中转站。西方传教士与商人合为一体的情况在澳门并不乏见,因而“宗教和商业不可避免地就结合到了一起。”(注:C.R.博克萨:《十六——十七世纪澳门的宗教和贸易中转港之作用》,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5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澳门妈祖信仰与商业经济的互动,不仅表现在诸如传教士与经商结合这样的浅层次上,而且还表现在妈祖信仰逐渐被澳门中外人士所普遍认同,进而形成一种合作的、开拓进取的商业精神。由于“澳门文化是迄今四百年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逆向交流的独特产物。”(注:黄晓峰:《澳门的文化视野:世界与中国》,澳门《文化》杂志第13、14期合刊,1993年第2季度。)妈祖文化作为澳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澳门华人认同的同时,亦渐为西方人士所认同。妈阁(Macau或Macao)一名在西方人中的熟知,既说明了澳门妈祖文化的底蕴深厚,同时也反映了妈祖信仰对西方人士的影响绝远。葡人“已经知道了该港的正式名称,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海员,尽管阿妈(妈祖)是异教神,可是他们还是愿意用渔民保护女神的名字来称呼该港口”(注:郁龙余:《妈祖崇拜与中外文化交流》,澳门《文化》杂志第13、14期合刊,1993年第2季度。)。当然, 澳门的天主教会和妈祖信仰曾发生过矛盾和冲突。但由于妈祖信仰早已深入当地华人心中,澳门天主教区的查主教(Dm.Fr.Francis de Na.sra,da Luz chacim)鉴于无力阻止异教的节日活动,便转而向其管辖的天主教徒施加影响。他于1816年4月15日(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即妈祖诞辰前五天,发表了一份告诫书,“以慈父般的语调劝诫说,所有的基督教徒,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在中国人的游行队伍通过时,不能在街上或透过百叶窗偷看,违者革除教籍。但这项惩诫几乎无法实行,因为在基督教徒的总数中,也许不到五十名为成年人,他们能够抑制诱惑的冲动。然而,其他人却认为观看是一种乐事。妈祖信仰由此渐为西方人士所容许。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信仰与宗教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却有共同之处。“宗教会以不同的强度和不同的意义影响人们的经济态度和行为。首先,就诚实、公正、守信用这些个人的和商业的美德而论,它们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宗教能成功地把这些美德灌输给自己的信徒的范围内时,宗教便对经济产生了影响。(注: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9页。)妈祖女神所代表的母性慈怀和公平正义,正是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渔民、渔栏、船厂、街坊之人聚集到她身边来的精神引力所在。当他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有意识无意识地考虑到的对他们自己适用的东西都变成自身的一部分”(注: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5页。)的时候,那种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诚实、公正、守信的商业精神便生成并延续下来。于是,妈祖信仰与商业经济的互动便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在香港,虽然澳门渔民和渔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渔商经济模式已不复存在,但其合作、开拓、进取的商业精神却已生成并延续下来。这可以从香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诞的隆重庆贺活动中得到反映。 四、研究港澳台妈祖文化的意义 港澳台的环境特殊,其文化亦比较特殊。研究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港澳台都是高度现代化的地区,但依然盛行着包括妈祖崇拜在内的民间文化。这就给现代化理论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课题:到底民间文化是否与现代化相冲突?为什么民间文化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失,却反而增长复兴?马克思·韦伯在《中国宗教》中以新教伦理为理想模式考察中国宗教是否符合资本主义形成和现代化的需要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研究乡民社会现代化的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通过不同的研究途径,亦得出了与韦伯相似的结论。近年来的中国青年人类学者王铭铭先生正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在目前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民间宗教在许多地区得到部分复兴,在某些地区甚至它的内容出现添增现象,这可能说明民间宗教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有关民间宗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延存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化的理论。(注:王名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第177页。)对于中外文化杂处的港澳台民间文化的研究, 其意义可能会大大超出区域文化的范畴而具有世界性的特质。这是因为,就我国的现代化的状况而言,目前国内似乎还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港澳台那样富于典型: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却又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外异质文化在民间文化方面的冲突与调适,使得当地的民间文化更自然地趋向于现实功利态度的转化和适应。在民间文化的信仰中有不少现象是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因此,我们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化,也就不无现实意义了。 其次,港澳台特殊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妈祖文化对于维系海内外华人的心理认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这一文化,有利于增强华人世界的聚合力。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信奉妈祖的福建人和广东人移居世界各地而传播各地,其范围已随着中国人的足迹遍及全世界。中国的民俗、民间宗教、航海史、华侨史,无一不与妈祖关系密切。由于妈祖信仰与儒释道相交融并成为海外华人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它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极强的聚合功能。台湾汉族人民“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妈祖崇拜这样一条宗教文化的纽带,来体现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中华民族中寻找自己的‘根’”(注:章文款:《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5年。)。“他们每年举办的‘妈祖回娘家’到湄屿进香等活动,名为祭祀妈祖,实为是一种返乡寻根活动。”(注: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34页。)海外华人“同样是通过对妈祖的崇拜,来寻找自己在中华民族的根。”(注:章文款:《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5年。)。这种“寻根”的信念,使妈祖信仰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使之得以长期延续下来。无论是大陆农村,还是在南洋群岛海滨,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港澳台由于其特殊的环境而具有增进华人团结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研究港澳台妈祖文化的意义之一。 再次,随着港澳台与海内外华人民间文化交流的增强,基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华人商贸往来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文化背景的相同或相似性是商贸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妈祖文化与商业经济的互动关系前述及。这里想说明的是,随着妈祖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利于拓宽与之相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港澳台与国内旅游合作初见成效便证实了这一点。据统计,1992~1993年福建接待台胞总数达178万人次,1998年1月至10月更呈强劲的增长势头,共接待游客28.9万人次,比1997年同期增长九成多。港澳同胞来闽人数至1997年已连续4年在福建接待境外游客中位居第一,其中香港年均增长8.7%,澳门从1983年至1998年激增3.7倍。另一方面,港澳地区是福建居民最重要的出境旅游和探亲地。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办理“澳门游”业务。后来两省赴澳旅游部门又实行了“香港游”的优惠政策。至1997年时,赴港旅游的福建居民已达5 万人次。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福建赴港澳旅游的人数将会更多。1998年,港澳台三地首次同时参加中国内地旅游交易会,而且香港认购了展台,澳门也举办了“澳门风情展示会”。它们积极地参加交易会,与主办地在著名的侨乡福建不无关系。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4期,第103~11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