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姊妹歌,独特的土家婚礼仪式音乐(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03 恩施新闻网 2010-06-26 09:4 李培芝 参加讨论
十姊妹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实用价值 土家族是一个崇尚文明、注重礼仪的民族,所以,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的进行程序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按入席(座)——开台——圆台——离席等环节有序举行。首先,《开台歌》拉开序幕,点明主题;第二步则是十姊妹用歌的形式代新娘哭父母、祖先、兄妹、亲友等;第三步是十姊妹之间比拼赛歌、展示才艺,掀起十姊妹歌演唱高潮;第四步唱《圆台歌》,宣告陪十姊妹到此结束。所以,从整体上看,十姊妹歌演唱有序幕,有高潮,还有尾声,具有婚礼仪式的严谨性、结构的完整性、演唱的灵活性、曲调的多样性,以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充分显示其严谨的礼仪性特征。 十姊妹歌的音乐极具民族音乐艺术特征。陪十姊妹以歌代哭,虽然整个旋律都是以“唢呐腔”音乐元素构成,但“哭”而为“歌”、忧中见喜、悲中有乐,被人赞誉为“中国式咏叹调”。特别是“哭腔”在歌中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十姊妹歌的艺术感染力,那悲恸低沉的音乐旋律往往让人肝胆欲裂,悲戚之情油然而生。十姊妹歌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专利,在宣恩县居住的侗族、苗族和汉族都有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的婚礼习俗,十姊妹歌在这里是民族音乐更是大众艺术,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作、共同浇灌、共同传承、共同拥有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十姊妹歌极具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本民族的婚俗起源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记载,而十姊妹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好用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学形式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用歌的形式记录下土家族的社会足迹、婚姻制度、婚礼习俗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妇女的社会心态和对美好婚姻的追求。由此可见,十姊妹歌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土家族歌谣、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十姊妹歌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十姊妹歌中,有关劝告新娘出嫁后牢记家庭团结、夫妻和气、妯娌礼让以及亲邻里、敬尊长、待亲朋、孝父母、重礼义、明廉耻等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歌唱时引经据典,聆听细品入情入理。那些教人勤俭持家、处世为人的歌,有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祖辈语重心长的教诲,姊妹情真意切的劝慰,极具伦理操行、传统美德的启迪教化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 由于音乐主旋律巧妙地运用了低沉而哀婉的“唢呐腔”,当人们在欣赏歌唱十姊妹歌时不仅引人入“情”而且引人入“景”、入“理”,眼前自然浮现出土家姑娘出嫁时难舍难分、哀泣怜悯的感人场面。十姊妹歌用独特音乐艺术来描摹景况、复现画面的“造型性”特殊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那种“重在情字、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内含着丰富的美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被淡化,土家族十姊妹歌正濒临消亡。据田园调查,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这种婚礼仪式一直完好地保留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文革”中因十姊妹歌被当做封建文化、黄色歌曲而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陪十姊妹也被当做“四旧”的陈规陋习而遭到破除和禁止,直到最近几年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这一土家婚嫁习俗才有所复苏。但是由于在历史上曾有过传承的断裂期,所以现在能唱十姊妹歌的人大都年事已高,十姊妹歌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境,其生存空间亦愈来愈狭小。 为全面系统地保护土家族十姊妹歌的艺术形式,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宣恩县已将其成功申报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相继在长潭河、椿木营建立十姊妹歌培训中心和生态保护区。把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挖掘整理上,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民俗等多方面积极为其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社会价值。 相信只要紧密结合宣恩“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力度,在相关乡(镇)组建“十姊妹歌”演唱艺术团,积极向外推介、展示、宣传,十姊妹歌一定会在活态的传承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恩施日报 2010-06-26 09:43:4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廖国强]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质点
- 下一篇: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