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52 中国民俗学网 阙岳 参加讨论
(二)心理平复功能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藏人在离世之前需要枕前指导活佛的帮助,“使垂死的人在莫大冲突中得到了情绪上的展望”(注: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18.116.115.)。同时,藏族的葬礼中不存在长跪长哭守死灵拜遗体的习俗,不向遗体告别,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进停尸的房间,一切都与亡人隔绝,即使是远方亲眷来奔丧也是如此。在奔丧吊唁期间,亡人房帐中很少有嚎哭、泣声传出。无论老 幼、亲疏、是妇孺或是子女,都不允许放声恸哭。如有人失控,则会有老年人出面制止。死者的亲属逢丧亲之痛,不可避免地会堕入方寸皆乱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对个人或村落起到潜在的精神或行为上的危险。藏族这种特有的奔丧吊唁习俗,其功能在于避免因旁人的情绪失调引起亡人亲属的感情波动,宽慰和平缓亡人亲属的心绪,达到情感的平稳过度。 在停灵期间,亡人亲属也不因丧亲感到寂寞或孤独。每天晚上,村里都有七八人左右的中青年男人在家彻夜守灵,使亡人亲眷能安心地睡眠休息。有的人家请僧人整夜诵念经文,守更的男人也不时诵唱六字真经,使丧家不显死气沉沉,而是荡漾活力。为了排遣长夜的寂寞困倦,也为了使房帐中有所生气,除不能唱歌跳舞,守灵的人可以大声喧哗说笑。藏族社会推崇此为高尚的行为并予以宣扬。出殡前夜,村中的年青人大都会来守夜帮办有关事项,一夜喧闹、熙熙攘攘,一扫办丧事的沉闷压抑气氛,使满院有股勃勃活力在游动。综上所述,藏人的丧葬仪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剂人的心理,使个人或群体摆脱其精神上的冲突。 (三)调适社会关系功能 藏族有句古老的俗语:“喜事要等着人来请,丧事要自觉找上门。”听到丧事消息的村落人,不管有无亲戚血缘关系,也无论生前来往疏密或是有无宿怨,都会很快派人来家吊唁。远方的亲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后,也想方设法前来吊丧。无疑,丧事可以强化村落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沟通。 在丧事中,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担当相应的职责。外交和采购工作由村中的中青年男子担当,年青媳妇和姑娘们负责招待和联络等事宜,壮、老年妇女们则集体诵念六字真经,为亡灵祈祷超度。送殡这一天,全村成年男人按传统规定前来出殡,任何人不得怠慢和回避,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将在以后的生活和交际中受到排斥和冷落。送殡队伍一般都规模庞大,只要是村里的男性(十来岁即可)都要倾巢出动,哪怕是过去有过怨隙或邻里不和也要前来出殡送葬,社会把此视为情操、人品、胸怀的衡量标准, 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具备的品质来看待。如果一个人完全局囿于个人的恩怨,对丧事无动于衷,乡邻会耻笑和鄙弃他。丧事仪礼的过程也是巩固和增进村落内成员团结一致的意识。 在祈求保佑的祷词中,无论规模大小、形式简繁,开篇词都是祈请佛和神保佑众生,解脱众生,而不是针对个人。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四)生态环保功能 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藏族的丧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自然环境。 自然哺育万物,阳光、淡水、空气、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人得以生息和繁衍。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藏人对大自然的厚泽更是感受深刻,并把这种情感深入内心。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藏人体察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对大自然报恩的自觉意识很强。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藏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断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不断的和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拥有一个趋于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直至目前,藏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其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保护了“中华水库”的涵养蓄积,这的确应归功于藏人根深蒂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一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在藏族所独具的丧葬习俗中。 参考文献: [1]梁钦.江源葬俗录[M].华艺出版社,1993. (本文原载《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第26~29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 下一篇:[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