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朱霞 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


    从1990 年以来,我们曾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发表了一组文章,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造纸技术[1 - 3 ] ,引起了海内外一些刊物的注意,但这些工作对现存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技术是注意不够的,这促使我们陆续到白族、纳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对现存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如同一部活的中国造纸史,保存有从非常原始到比较先进的手工造纸技术,并可复原中国古代造纸业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现在我们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从手工造纸技术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这篇文章就是我们的系列调查成果之一。
    一、背 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作为文化发达的标志纸和造纸法很早就由内地传入了白族地区[1 ] ,并由当地白族人民结合自己的习俗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纸张,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造纸术内容,造纸技术还从白族地区影响到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并与缅甸、泰国、孟加拉等国家的造纸术都有一定的技术关系[2 ] 。对白族造纸技术的探讨, 将有助于研究历史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从明清时期以来,云南鹤庆县就是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历史上它曾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造纸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有传统工艺造纸法。至于鹤庆的造纸技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是一个很难考究的问题,在大理州文管所保存的佛图塔出土的经卷中有《大通方广经》残卷,卷末有“玄化寺内造镇”、“造经施主三宝弟子某某某修”等字样,另一《大通方广经》残卷上有“至正二十六年太岁丙”等字,所以,很可能元代至正26 年(1366 年) 在鹤庆的玄化寺已成批制造经卷。今天大理地区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经卷一般都可肯定是构皮纸[3 ] ,但是否就是鹤庆白棉纸,则尚无充分根据。
    由于鹤庆到清代才流传下来地方志,所以,见于地方志的鹤庆造纸业也迟至清代才开始有记载,如清《鹤庆州志. 物产》记载,当时鹤庆生产“白纸、草纸、锡箔纸”。这与今天鹤庆手工纸的种类是一致的。民国9 年(1920 年)《鹤庆劝学所造报地志资料》(抄本) 记载说:“鹤属工业大宗草纸、棉纸二种,产地在灵地坡、龙珠、厚本阱等处,以竹麻、柘皮( 即构皮) 为原料,用途甚广,销迤西一带。每年生产草纸三千驮,棉纸一千余驮。”这是民国初鹤庆手工纸的生产情况。
    在工艺方面,1940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曾对鹤庆造纸业作过详细的调查[4 ] 。1998年2 月我们也对鹤庆六合与龙珠一带的土法造纸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从我们的实地考察来看,1940 年国民政府的调查是非常认真的,可以说一丝不苟。以下笔者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详加介绍,试以还原白族古代的造纸技术。鹤庆土法造纸业大都集中于六合、龙珠等地,这些地方原料丰富,水质很好,主要生产白棉纸和竹纸等。
    二、白棉纸生产
    白棉纸的原料是构皮,构皮纸的生产见于云南的白族、傣族、汉族,早在晋代云南已懂得使用构皮,《 太平御览》卷791 引郭义恭《广志》说“墨??濮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皮为衣。”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能够制造构皮布,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南诏时称构树为柘树,并大量栽培,唐樊绰《云南志》卷7 说:“蛮地无桑,悉养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这里“柘”树就是指构树。鹤庆白棉纸的产地主要在鹤庆六合乡一带的灵地、上木禾、地基蜜、松园、濞龙等白族村庄,而以灵地最多,全村300 多户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都在造白棉纸,以每户人家为一个造纸作坊单位。并且几乎一年四季都在造纸,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民国时期该村就约有2/ 3 以上的人家造纸,合作化以后就大大下降了,1981 年后一度发展很快, 但近来由于构皮价格上涨,造纸的人家已逐渐减少。
    灵地村位于距六合乡十多公里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这是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我们从龙珠爬了一天的几乎荒无人烟的山路,路过的两个小村庄都有人家造纸,到达灵地村后眼前突然出现极为众多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位于村边的一个水涧里,水涧里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一百多个简陋的造纸作坊,数百位白族男女纸工在忙碌着造纸,场面甚为壮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