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评蒋大椿著《唯物史观与史学》

重视理论研究,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古代的,如反映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刘向《七略》,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二十略,章学诚《文史通义》等。近代的,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以及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史学概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是极其重视史学理论研究的,如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等。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历史研究,这本来是对的,但有的人将其引向极端,因而史学界一度出现以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阶级观点代替史学理论的倾向,忽视乃至轻视历史学自身的理论研究,其结果是,除在若干具体领域史学理论研究有所进展外,从总体上看,史学理论研究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文革”以后,史学界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史学理论,历史学应当建设自己的专业理论,以推动整个历史科学的发展,并成了大家的共识。于是一批热心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者,为建设我国的史学理论进行了辛勤的探索。蒋大椿便是这批史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之一。他的论著《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便是他较长期从事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几年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新进展。我对作者的研究情况是比较了解的,读完他的这部著作后,为他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和欣慰,同时也感到有责任把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并提出若干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史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唯物史观与史学》一书的基本特色和理论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力求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和阐述问题;勇于思考,大胆地进行理论探索;历史视野开阔,为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史学理论研究信息。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一致的认识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应使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基本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究竟如何从坚持和发展相统一中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却是极为不易的。本书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些努力,应该说是有益的尝试。本书的篇章,写于1979至1989年间,这一时期我国思想理论界是相当活跃的,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启示下,很多人从实际出发探讨新的问题。本书作者是自觉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史学理论进行探索的。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不是简单地接受通行的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论,而是力求从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本书这方面的例证是较多的,这里只想提出以下几点。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为着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首先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究竟包括些什么。过去苏联理论界流行的见解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种见解也深深影响并至今还在影响着我国理论界的认识。本书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指导思想的历史条件,多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并非只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尤其不是由这三部分平列地构成,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核心的由诸多专门领域有机地构成并分为若干层次的理论体系。这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我们不能因为人微言轻,而忽视了这个新的理论探索。19世纪时,人们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看成一种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在1913年马克思逝世30周年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并将哲学视为首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重大政治和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当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仍然将其仅仅视为由三部分组成,便显得不够了,因而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全面发挥,甚至有可能使之封闭起来。本书作者提出的这一见解,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个有理论核心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更好地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关系,更全面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显然是有益的。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的重心,自然是放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而由诸多专门社会历史领域理论有机地构成并分为若干层次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值得历史社会科学工作者思考的。很希望理论界和史学界能进一步讨论,以求得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更好地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本书也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过去苏联理论界通常认为,马克思首先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然后将它推广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这才发现了唯物史观。这种见解也长期影响着我国理论界的认识。作者则根据大量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了马克思本人的真实思想历程,提出马克思并没有也不可能离开社会历史,首先在认识上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然后再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才发现了唯物史观。实际的情况是,马克思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运用他当时掌握的各种科学理论知识,研究社会历史,首先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也就标志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确立。这样的认识,显然更为符合历史的真实。作者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唯物史观的正本清源的研究,以大量事实论证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发展对唯物史观及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上论证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证明马克思主义并非只是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其三,在历史学领域,如何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历史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这不能成为套语,而必须明确说明究竟要坚持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史学领域曾流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所谓“新三论”,有些论者认为这些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怀疑甚至排拒唯物史观的指导。研究历史当然可以采取各种方法,但历史事实表明,任何方法都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唯物主义历史观。本书作者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唯物史观至少有七个方面至今仍对历史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就是:1.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故研究历史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2.必须坚持归根到底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科学途径;3.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互相联系的方式存在,故必须坚持系统地研究问题的方法;4.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历史的观点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历史关系;5.必须坚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尽可能准确地掌握研究对象;6.必须坚持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以此为枢轴的各种呈复杂网络状的矛盾中去认识历史的运动和事物;7.人类历史是由受一定环境制约的人们自己创造的,其中主要由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各种人物的历史创造活动。而人民群众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也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参与了历史创造活动。产生过不同的历史作用,这是研究历史主体时需要坚持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作者认为,上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不仅没有限制历史学家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保证了史学家沿着一条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更好地发挥自己探索历史未知数的创造性,故必须坚持。而在正确的坚持和运用中,也就包含着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随着时代和科学条件的改变,在正确运用中自身也必然日益丰富。当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社会历史进行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说明,或对社会历史的某些领域和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得出若干新的结论或认识,以有助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都可以说是在坚持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四,本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命题,也很有意思。如作者在史学方法论的思考和研究中提出,当代我国历史科学应建立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历史研究方法体系,便在一个具体理论领域反映了作者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相统一的见解。这个基本意见表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必须坚持,而且起着指导作用。而从各门科学中所产生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也都应当通过适当途径吸收融入史学领域,形成社会历史领域的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科学方法,并成为上述总的研究方法的有机构成部分。循着这样的途径建设我们的史学方法系统,我们自然会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论研究必须创新,才能富有生命力。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轨道前进,紧密结合实际,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富有生命力。对于本书在史学领域理论的探索,我想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一)关于历史理论的研究
    按照作者的看法,历史理论和历史学理论是有所不同的,历史理论是指对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考察。本书在几个重要的基本历史理论问题上作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首先,关于人类文明历史的内容。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类文明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这样的观念或论断的提出,既有当时的历史条件,也曾起过巨大历史作用。然而当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以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再来回顾历史,向历史学习知识和智慧,就需要对这个论断作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审视了。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界仍长期将这个论断作为基本前提以展开具体的历史研究。在60年代初,史学界虽也有过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讨论,但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是很难深入进行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些学者才重新思考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书作者也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并阐述了他对文明历史内容的看法:其一、历史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人同自然界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如人们生产工艺的发展,各种产业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其二、人们相互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这里首先包括对抗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但也不只是阶级斗争,还有阶级间的统一,对抗阶级间的又斗争又统一,才推动了文明历史发展。除了对抗阶级间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各阶级内部关系的发展。这也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值得历史学深入研究的;其三、意识形态的实际发展过程。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从总的思想体系看是带有明显阶级性的,但也有些意识形态或认识观念并不具有阶级性,我们也应如实地重视,才能全面地辩证地说明历史。为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见解,作者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及其内容的表述作了综合性考察,指出经典作家因为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内容曾作出不同的具体表述,而实质则又一致,对此应作全面辩证的理解和把握,防止片面性,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其次,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解放以后,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真正的创造者,并将这种认识视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之一。“文革”后,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并由此在史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当前,这场讨论还在进行着,并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此,这里不能多介绍。本书作者很早就研究这个问题,他经过深入考察,提出人类历史创造者认识的三个层次:1.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们自己创造的;2.参与历史创造的各种力量所起的作用并非一样,其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而其他各种力量也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参与了历史创造活动,并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3.人民的和革命的历史,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同时也充分肯定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的重要作用。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但作者所阐述的意见还是有益的。
    第三,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过去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曾多次展开讨论,提出的见解有十余种之多,限于篇幅,这里不拟论列。本书作者审视这个问题的角度,是首先指出历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故历史发展动力不可能只是一个。其次指出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历史前进的最高标准,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阻碍生产力发展者则是反动力。由此作者提出,推动历史前进的具体动力有:生产活动,自然科学实践,统治阶级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方面组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活动,革命的阶级斗争,处于进步状况的剥削阶级、集团为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及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方向改革调整原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活动,推动各个意识领域向着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并通过政治经济等中介归根到底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思想的或文化的创造性活动等。上述各种力量的形态不一,却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其二都直接地或归根到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者由此提出,凡是直接或归根到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在私有制社会则是阶级、集团、个人的实践活动)乃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至于究竟哪一种力量是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当时产生何种社会需要,从而由社会向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活动的人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离开具体历史条件辩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说不清楚的。
    (二)关于史学理论的研究
    按照作者的意见,史学理论是指对研究和反映客观历史的历史学自身的理论考察。看来这是作者这些年研究的重点,提出不少有益的研究见解,这里只想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史观发现使历史学成为科学,是史学界的一个基本命题。但唯物史观发现究竟如何使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对此作出认真研究的却不多见。本书则从唯物史观的发现,如何从揭示历史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历史现象的科学分类、历史内容的全面揭示和历史规律的发现等四个方面深刻地改造了历史学,才使得历史学如何由包含某些科学因素的主要是记述历史现象的学问,发展成为真正揭示历史过程内在联系的科学形态。作者还强调,唯物史观的发现,只是给历史学发展成为科学提供了实际可能,而并不能使历史学自然而然地成为科学,必须在实际历史研究中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研究的指南和引线,正确地加以运用,历史学才能真正发展成为科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