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综述

由中国农战史研究会、河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9月27日在北戴河举行。与会代表50多人,提交论文20多篇。大家围绕“农民史研究”、“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流民和流民起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概况综述如下:
    一、亟待加强农民史的研究
    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研究应如何打破目前沉寂、徘徊的僵局,走出低谷?这是与会代表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史学在我国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在传统史学中从来没有农民的位置。农民之被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开始的,并走了一条坎坷之路,教训良多。其中最根本的教训之一,恐怕要算是出现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偏狭的排他性。从最初的所谓“五朵金花”之一到随后几乎独占史学园地,这门学科的“显学”化过程在排斥了其他学科和不同观点的同时,也窒息了自身的生机。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出现本是打破传统史学排他性的产物,结果竟发生了比传统史学还要严重的排他性,这一现象很值得学界深思。代表们一致认为,拓宽和加强农民史的研究将是引导农战史研究走出低谷的重要契机。
    农民史的研究应如何拓宽和深入?有的代表认为,应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除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之外,应同时探讨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行为模式等等的发展演变,全面展示他们兴衰荣辱的风采和遭遇。有的代表主张廓开视野、积极吸收国内外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农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方法。他们特意在会上介绍了美国学者马克·艾尔温在其《中国过去的型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特点的理论:“人口压力通过两条主要途径迫使中国经济的落后: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对新式投资,却起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陷于一个‘高水平均衡的陷阱’。”有些代表认为,马克·艾尔温“高水平均衡陷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不仅完全符合古代中国从先进变成落后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一巨大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从而有助于发现历史的必然性。
    有的代表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特点。他们认为,战国以降,形成了精耕细作农业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又造就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基本特质:第一,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第二,具有极强的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第三,具有极强的经验理性精神;第四,具有一个简单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
    二、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
    农民战争史学科是较早、也是较突出贯彻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史学领域。几十年来,硕果累累,世所公认,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的代表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欧州和俄国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毛泽东关于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都有过精辟的理论概括,为我们研究农民战争史提供了理论指南。但是,真正把握经典作家的理论精髓并非易事,而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同时,也不能说经典作家已经穷尽了农民问题的真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他们的理论总有某些不够确切,不够完善、甚至错误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密切结合中国古代农民与农民战争的特点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代表指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之一,但不是全部内涵。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之所以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变化、发展角度考察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从而给阶级斗争理论以科学的解释。还有的代表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马克思主义带有不少“苏联化”的色彩,在这种“苏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出于苏联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阶级斗争学说的地位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时,这一教条主义倾向应引起注意。
    三、流民和流民起义问题
    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经常发生的大规模流民和流民起义,往往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这种现象,在世界中古史上是很少见的。有的代表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秦汉以后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占有制方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农业经营方式为租佃制。在这种经济结构下,农民同土地、农民同地主、地主同土地的关系结合得远没有象欧洲中古时那样紧密。中国农民能较为自由地离开土地和地主,到其他地方谋生。但是,农民不管在哪里,都受到强有力的专制皇权的控制,很难摆脱皇权的控制而获得相对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经常会产生脱离土地和家园的流民。流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出路,最后必然汇入反对封建皇朝的农民起义队伍中。
    流民与流民起义的政治目的是什么?有的代表认为,封建社会频繁的周而复始的流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社会矛盾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和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的结合问题。大规模的流民起义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土地兼并、剥削压迫沉重、战争灾祸横行而使农民脱离了土地而引起的。大规模流民问题之所以得到一定的暂时的解决,是由于在流民起义之后流民得到了土地和简单再生产的起码条件,作为生产力最主要因素的劳动者和作为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结合起来了的缘故。
    流民起义具有什么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有的代表结合历史上各次流民起义的史实,指出只有在流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严重打击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新掌权的比较有远见卓识的封建统治者才能顺利地推行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和劳动力脱离的危机、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的措施。所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曹魏屯田、贞观之治,都应该看成是流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成果的重要表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