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41 中国民俗学网 朝戈金 参加讨论
二、“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 正如中国政府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所宣示的那样,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9],是“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于民的中国方案。只有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各国发展模式的自主选择,存异求同、兼容并蓄、美美与共,才能真正促进文化间对话。而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深入挖掘共享遗产之间的文化联系,营造文化间对话的良好氛围,提炼出一系列共识性话题,推进双边和多边的人文交流,就成为国家文化遗产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7 年5 月,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论坛发言,呼应了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丝路精神”,体现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富有活力的合作。截止目前,双方在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传播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数字反映了一些基本情况:联系学校8 所,教科文组织教席和姐妹网络20 个,生物圈保护区33 个,创意城市8 个;世界遗产名录52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 项,以及世界记忆名录10 项。这些合作和参与反映了中国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通过的若干公约和相关标准文书的理念,进而积极参与其实践的姿态。大而言之,这些基于国际合作的一系列实践依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成员国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相关项目和计划同样在许多成员国形成了辐射;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已然成为相关《公约》缔约国普遍关注的共同事项,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国际社会共同使用和相互理解的话语系统,这便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话语资源和对话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着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文化认同和持续感,在民众的传承和实践中世代相传,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对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民心相通”的话语建设尚未给予高度关注,在近期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既有“一带一路”的大数据分析,也有“五通”的指数统计,但在“民心相通”这个专题下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勾连文化遗产与人文交流的信息[10];即便是列国志也几乎无涉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11]。以下,我们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为主线,通过相关的几个话题来讨论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首先,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察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关系?《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的范围描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12] 鉴于下文要作一个初步的统计分析,这里还是需要确定目前通过各种方式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范围。虽然未见特别明确的说法,但以笔者所见,近年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宏观报告中,分别有63 国、65 国和80 国等数种统计依据[13],这种数字上的变动恰恰说明“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一带一路”国家范围在逐步扩大,可能还会不断延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组”依据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一带一路网”的“各国概况”栏目中所列入的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加上已经与中国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家,再加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所列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的国家,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共计84 个[14]。跟据教科文组织官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ich.unesco.org)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在这84 个国家中共有78 个国家加入《非遗公约》②;爱尔兰等16 个国家虽已加入该公约但尚无非遗项目列入。因此,“一带一路”国家中有63 个缔约国已有非遗项目入选公约名录,共计258 项,具体入选的名录类别情况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0 项,占85%;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 项,占12%;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的8 项,占3%。目前,全球已加入《非遗公约》的国家共174 个,在教科文组织公布的429 项非遗名录项目中,由“一带一路”国家独立申报或联合申报的项目数量占60.1%,比例明显高于全球各地区列入名录的平均水平。若包括非缔约国,全球共有113 个国家有非遗项目入选公约名录,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占55.8%。另外,在以国家计名入选公约名录超过10 项的13 个国家中,中国、韩国、克罗地亚、土耳其、蒙古、印度、越南和伊朗8 个国家属于一带一路范围,也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5] 课题组成员郭翠潇采用量化和数据可视化方法对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名录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别从项目数量、类别、领域、国家分布、时间分布、联合申报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反映了“一带一路”国家参与《非遗公约》实施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合作关系[16]。这样的统计分析或许还可以走的更远,比如可以进一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中线和南线以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和南线的划分,继续探讨相关国家的非遗传承、实践及保护策略。 就目前的分析看,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尤其是在传统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我们可以做出基本判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这些国家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清单编制、申报等环节的工作中,这些国家的政府、民众和相关专业人员都秉持比较积极的姿态,以不同的方式努力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倡导的原则和方法。较其他地区而言,传统丝绸之路沿线上一些国家,自然环境相近、地域上彼此相邻、文化上长期互动和交流、天然阻隔不多等原因,更容易形成民族学所定义的“经济文化类群”和“历史民族区”等区域性文化板块。若是结合这一区域的名录项目来看,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关联作为主要考量的维度,则该区域和次区域目前为外界所知晓的遗产项目,从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样例,昭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众的诗性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维系和协调社会组织、传递知识和价值观、提供无可比拟的审美愉悦、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人自身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源泉。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里随手举例说明。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着的麦西热甫,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艺表现形式,该项目集纳着成系列的民俗实践和表演艺术形式,将饮食和游艺,音乐和舞蹈,戏剧和曲艺等整合为一体。不仅如此,麦西热甫还是民间的“法庭”,负责断是非,调节冲突,也是“课堂”,教导民众礼仪规矩、道德伦理、文化艺术及传统知识等。这就等于说,一宗综合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以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参与了社会文化的模塑和建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