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批判与整理:郭沫若与胡适古史研究的区别(3)

三、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
    郭沫若和胡适以相差无几的时间降临在上个世纪的末叶,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大势下,他们两人有着很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幼读私塾,接受了旧式的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国学根基,少年进新式学堂,长成出国留学,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中西合壁是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尽管他们接受了西方的历史哲学作指导,应用了一些西方的史学方法,但他们对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也各据己好,加以批判的继承,使他们的史著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在中国传统史学方法中,并存着两支治学风格不同的学派,即讲求义理、侧重于理论的宋学和注重史实考据的汉学,这两大学派对郭沫若、胡适均有影响,两人在继承关系上又各有侧重。
    以郭沫若而言,他注重考据,但考据只是他通向理论的桥梁,他要借助于这个桥梁,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因而郭沫若更倾向于对宋学的批判继承。他扬弃了宋学的地主阶级唯心史观,继承了宋学中统体论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来驾御史料。宋学统体论的方法主张,从综合史料认识整体,从具体史料认识转变的机括和枢纽,所谓整体,"盖为大纲",即一朝一代纲纪风俗兴衰治乱。所谓机括,即"国之所以盛衰,事之所以成败,人之所以邪正,于几微萌芽察其所以然,是为机括。"(17)也就是说宋学的方法特征一方面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的兴衰变化,一方面要寻求其兴衰变化的原因,它的学问具有哲学性和思辩性。郭沫若接受了宋学的这些优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既探本求源,又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除继承而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宋学的发展。宋学虽然有统体观和探索因果关系的精神,但它把思辨的焦点放在政治伦理意识形态上,而忽视了社会经济这个最根本的因素,陷入唯心的泥坑,不能自拔。郭沫若运用唯物史观,从考察经济着手来研究历史,不仅获得丰硕成果,而且也使传统的统体论方法走出泥潭,获得新的生命力,其次,宋学固守门户,排斥考据,不重史料,轻下结论的致命弱点,在郭沫若手中也得到改变。他十分注重搜集整理史料的工作,从丰富翔实的史料中得出结论,在他的笔下,原来零散的材料经过重新的排列组合,遂成为论证重大理论问题的有力证据。
    胡适的情况较复杂,从思想流派而言,他的思想深处仍是一个理学的传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历史观没有脱却宋学的唯心观点,也表现在他对宋学怀疑精神的服膺和承袭上。但就史学方法而言,胡适则完全拜倒在清代考据学的治学方法上,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把西方的"实证思维术"与中国的考据学结合起来,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用近代的科学方法加以说明和归纳,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历史研究中。胡适自称有"考据癖",终身从事的是史料考据,是一个继承清代考据学,又运用一些近代科学方法考据史料的承先启后、半新半旧的人物。
    关于历史研究中的形象思维问题,胡适与郭沫若都曾经加以提倡,在1921年8月13日的日记中,胡适写道:"做历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的--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郭沫若也提出"史学研究要以科学为主,艺术为辅"的主张,他说:"写历史要根据史料,史料是有限的,历史家要根据史料推理和判断,实际上就是想象。"(18)胡适和郭沫若同时又都强调不能"胡思乱想",前者认为"想象"的来源是经验,后者认为"想象"的根据是规律。前者把"想象"主要用于研究方法,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考证"治史方针,后者把想象主要用于历史剧创作,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前者虽然提倡"大胆",但在具体运用上却显得谨小慎微,后者虽偶有失误,但他往往在重大问题上有所创新,启发后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
    如何评价郭沫若与胡适在古史研究中的关系,这里有个政治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区别。由于政治观点的不同以及他们在历史观上根本对立,使他们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有了分歧,并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术研究,比如对"问题"与"主义"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他们学术上"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高下区别。从学术上看,由于学术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共同的反封建史学的任务,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同一个学术系列中的两个不同层次。郭沫若从来没有否定"整理国故",胡适对郭沫若的学术文章也有过好评(19)。他们在政治上是论敌,在学术上却共存于一个统一战线。由于学术之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我们在评价郭沫若和胡适的古史研究,既要看到他们的层次区别,又要看到他们在学术研究的非敌对性,将政治评价与学术评价区别开来。
    注释: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384页。
    ②③《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④⑥⑧(12)《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71、300、71、23、71页。
    ⑤《胡适文存》第一集,卷四,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第164页。
    ⑦《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45页。
    ⑨《胡适往来书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7页。
    ⑩《胡适文存》第三集,第119页。
    (11)《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13)(14)《胡适文存》第二集,第172、172-173页。
    (15)(16)《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102、4页。
    (17)《吕东莱先生遗集》卷廿。
    (18)《郭沫若论创作·谈戏剧创作》。
    (19)《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曾经说,胡适对郭沫若的一篇谈古代思想问题的论文很赏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