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而论,都指的是"以往"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是以"过去性"为前提的自然或社会的综合现象。作为历史学科所研究的历史,也是指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教学是以历史为讲授内容的课程,由于历史存在着"过去性"的这一基本特征,而历史学又融汇着"过去性"和"现实性",呈现出客观与主观的双重意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要不断强化自我的主体意识和专业修养,把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 历史,无论如何解释,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人们对自身历程的认识,往往表露出对外部世界、生存空间的看法和观念,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但是,当无数个体历程形成为整体社会的历史时,由于它是逝去的、过往的,就很难完全准确地把握它、认识它,这样,就造成了历史的认识障碍和历史研究中的特殊困难。 当历史学越是上升到科学化的高度、越是具有现实意义时,这种情况也越是明显。从总体情况而言,历史,是一种"过去型"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无法重现,不可逆转的过程,不管是古代史、近代史、甚至是现代史都是如此。"历史"的限定意义是:曾经发生、已经过去,在经过时间的陶冶沉淀之后,能够为后人所了解、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的各类事实,它既是一种客观实际,又是一种观念形态。所以,历史具有可认识性,又具有不可体知性。可认知性是指这些过去的社会现象可以间接性了解和整体性认识;不可体知是指永远无法亲身体验,永远不可能逆向性地进入到历史的直观场景,不可能把逝去的各类历史事实进行完整的复原。作为认识历史的主体和历史本身的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异位、时空间隔。这种情况使历史学在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只能是一种间接的认识状态。它在历史认识中,始终存在,无法改变也无法跨越。例如我们研究古代的巴比伦和亚述,不可能回归到两河流域的文明时代而去观察和认识;古希腊曾经有几十个小邦,这些小邦绝大多数扑朔迷离,流传至今的只有雅典史,如果能重现历史,也许会把整个希腊的城邦史复原,但这也是永远不可能的。研究汉代的历史,既使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七国之乱、纳粟拜爵、文景之治、封禅巡狩、征伐匈奴、凿通西域等等真实场景以及大量社会生活,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历史逆转,不可能让历史的长河吐出被它所吞没的已往社会、失失世界的全部形态、色彩、光泽和声响。这种情况即使对当代史讲也是如此。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已往历程,当事者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认识和体知的死角,他无法从整体上亲身体验整个社会层面,更无法得悉经历过的往事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那些曾经伴随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存在而未被认识的对象,也因不会再现而无法重蹈。所以,这些情况就决定了历史学认识对象最基本的特征。 从学科整体而言,历史学有着与其它学科迥然不同的认识途径。一般来说,由于其它学科是现实存在性的理论抽象和客观反映,所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处于两极思维的直接认识状态,这是一种实体性的认知方式。例如政治经济学,研究主体可以亲自去考察、统计,实地收集资料以说明商品流通过程、货币形态、市场状况等;文学是以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表述作家观念的艺术,认识主体可以去观察体验生活,寻觅生活实际,塑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以宣诸笔端;教育学可以去观摩教育实际;语言学可以去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法律学可以去了解犯罪状况和各种法律体系及社会实效。就连哲学也是从直观上了解其研究对象。哲学是一种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世界观的抽象概括,它的表述往往借助于文字和语言,它们其实就是哲学的认识客体。这种直观式的认识方式就连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一切都清楚明白地展现在研究主体面前;物理和化学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分子原子,虽然有些现象还无法完全进入视野,用肉眼还无法得见,但总可以借助于仪器或实验进行直观了解。其它如生物学可以解剖和化验,植物学可以种植和采集、天文可以观测、地理可以考察等等。这些学科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可以直观式地进入研究对象和验证成果,而这一点,历史学却永远无法达到。 历史学的认识特征决定了历史研究乃至历史教学中的特殊困难。研究者不能与历史客体见面,就使历史认识具有着间接性特征。研究者只能通过史料客体去恢复历史的原貌,使历史通过研究主体的头脑获得观念性的复活。但是,由于主体无法感知客体,不能建立起生动的感性认识,主体对客体永远有一种无法穿透的隔膜,就使主体的认识失去了重要的经验基础。而历史客体的过去性,又使研究成果无法在现实实践中去进行测证。这样就使历史学失去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过程,又无法进行"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然而,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并非是要复原历史的全部原貌,而只是要从能够尽量认识的历史事实中,发现历史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认识主体和客体永远无法见面,所以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依赖能够反映历史而又能为研究者利用的传递中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所谓史料,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供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痕迹。一般来说,它包括实物和文字记述两大部分,而更多更系统反映历史的是文字记述的文献。它们作为中介物而出现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使历史的认识呈现着三极思维这一状态。史料是历代史家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或描述,研究者要认识历史,必须先认识史料,历史学家要研究的,认识的其实就是史料和历史这双重客体。这样,史料就具备了"亦此亦彼"的两重属性。在研究者看来,史料具有一种需要被认识、被理解而又不能随便认识解释的客观性,有一定的客体意义;而另一方面,它又是记述者的个体著述,反映了其本人的主观意向和渗透着记述者的主体意识,是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产品,是研究主体思想的物化。对于历史客体和研究者主体来说,史料都有着"第二自然"的功效。所以,史料的双重属性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以中介的身份出现在主体客体之间,成为拨开历史尘烟,进行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而整个历史研究活动,就是研究史料,运用史料去说明、阐发真实历史过程的观念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