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史学研究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古老学科的史学受到社会的冷落,出现了危机。当然,史学不能象其它应用科学那样直接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那么,史学为什么会被冷落呢?这主要是因为史学研究严重脱离现实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危机也是转机。史学如何才能摆脱危机呢?我们认为,要紧密联系实际,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几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对史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于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观念的现代化,在这方面,史学具有很大的优势。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史学家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古今中外一切可以为当前现代化建设借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转变人的观念和引导人们向前看的作用。
    多年来,史学研究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一直有一股严重脱离时代实际,"信而好古"的不良学风;玩弄词藻,在概念中兜圈子。搞"洋八股";标新立异,爱赶时髦,浅尝辄止;玄谈自己不懂,别人更不懂的所谓理论,有很浓的魏晋"清谈"之风。例如。在讨论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时,肯定者举日本和"四小龙"的例子,否定者举中国近现代史的例子,至于其如何具体地推动或阻碍某一方面现代化的步伐,则缺乏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这就不可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严重妨碍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
    在西方思想文化的研究上,应当说。史学界对那些消极思想因素是有深刻认识的,但是,对西方的一些积极思想却缺乏细致、辩证的研究。例如,日本的大企业为加强凝聚力。采用终身任用制。而欧美为督促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采用非终身制的临时聘用制,那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史学界没有结合各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历史习惯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因而,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切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分析、鉴别、提取的功用,培养具有现代眼光、现代头脑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正是当前史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次,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面向世界。也就是说,要敢于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应用。史学中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就有许多工作可做,也有许多工作要做。
    几年来,史学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是,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用性研究不够。史学当然不是应用科学,但这不等于说没有社会效益,更不等于说不需要注意应用性。例如,史学界当前对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应用,只偏重于历史上发生了的问题,而不是正发生或将发生的问题,就是说,缺乏预见性,这就大大降低了其应用的价值。"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是提高史学应用性的重大障碍。
    史学要"面向世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与世隔绝的旧传统,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增强自身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学习西方,第一步就是"拿来",对于史学界来说,就是要突破姓"社"、姓"资"的教条束缚,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把一切有利于我们建设的思想都拿过来。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一定会遇到种种用老思想解决不了的困难,如果西方的某些思想已被各国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我们就不应讳疾忌医。而应该大胆地引进,大胆地尝试,一切以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为依归。
    最近,南京大学历史系提出举办"世界历史旅游"专业,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组织外国人游览最能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名胜古迹;又提出举办"国际事务训练班",用自己的特长训练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这些建议尽管不够成熟,然而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决心,这正是史学界面临时代挑战所应具备的气魄。
    第三,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通向未来的伟大事业,史学界亦应把目光注视未来。而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小塞缪尔·韦尔斯的说法,"史学家比律师、记者和系统分析专家更有资格参预、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因为他们"有真正观察社会内部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和经验。"史学工作者应当从过去、"今天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便应用于明天","促进运动的开展"。(《列宁全集》,第8卷,第22页)发挥其社会功能。为此,我们认为,史学界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破除只有古代史和考据学才算"真正学问",而近现代史尤其当代史仁智互见,说不清楚,算不得学问的成见,大力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研究,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早已提出。我们认为,对于古史的研究、考证等当然有其社会价值。不可或缺。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闭关与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封建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冲突特别明显。留下的经验教训特别丰富,对于今天和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因而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更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比如说,官商不分的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中就很突出。今后如何克服它,重温一下当年的历史,显然会有很多启示。
    另一方面,诚如王夫之所言:"所贵乎史者,述往发为来者师也",史学研究要继续发扬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客观地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借镜,并从塑造人的观念着手,培养通晓古今之变的、眼光远大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未来是明天的现实。而现实是由过去的历史构成的,过去的历史不会死亡,它以改变了的形式被浓缩在现实中,并被传承到未来,这就是说,过去、现实和未来是一脉相承的。当前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过去和现实中蕴藏的一切可以造成美好未来的积极因素加以提炼、发扬,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这样,史学才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