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2)

明白以上前提,现在我们可以对史学的俗化现象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了。
    其一,历史的世俗化是一久远的传统。严肃性学术化当然是史学的一副面孔,但作史是为了通鉴现实,而通俗化(本文通俗化与世俗化有相近之处,一并使用。)能更好地普及历史。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忽视史学的通俗化。司马迁作《史记》也有不少文学笔墨,力求通俗易懂。(“无韵之《离骚》”);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更是尽大可能通俗地为现实服务。从史学史的发展看,既有官修正史的严谨规范,也有野史,口头史、史外史与传说故事一直在民间中流传不辍,乾嘉史学兴盛的同时,也不乏稗史笔记类的存兴,俗史与雅史(正史)一直是共时存在的。另一方面,人们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本意是想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渲泄自己的情感,但它一出现的同时,历史的影子也就挥之不去了,诗词戏曲话本小说乃至现代影视往往也成了历史的外包装,在这种更为通俗地为人们服务的形式下,历史本身不是那么秩序井然,艺术想象力的翅膀更为高远。同样这也是历史,也同样有着久远的存在与传统。认真检视史学史,我们就会发现,正史由于它的学术权威化,覆盖了史学双向发展的真实面孔,只是在今天,正史极受冷落而俗史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猛回头才知道,俗史一直存在着,也不断发展着,并与正史相辅相成,是正史的普及和延伸。
    其二,俗化的实质是玩历史以娱众。随着专业史学的发展,史学专著及历史教科书已经给数千年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事下达了某些权威性的评判,这种评判同时也为人们所认同,人们承认了这类权威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地位,也一般不会对历史教科书的解说定义持异议。从事历史俗化的人不可能连一点历史常识也没有,相反的,他们有的甚至对历史颇有研究。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愿屈从于权威性的历史叙事性的支配性话语,拒绝以通俗的东西给正统的历史事实作诠释与具体性扩展,不愿作历史的附庸。本来对待历史应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世俗化的东西恰无严肃可言。他们更多的是从市场出发,从娱乐大众的立场出发,从文学艺术的创造出发,刻意凭借通俗大众化或是荒诞的手段来冲决求实正说的一般规则,用“玩史”不恭来消解历史专业性的权威,替自己求得对历史人事进行为所欲为的全新演绎的游戏自由。一向被我们视作神圣的历史文学化凡俗化笑料化了,历史在现代人的手中已沦为创造市场产品的佐料,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唯一的目的就是逗得百姓大众的高兴。举起俗化这张牌,使自己既获得了我行我素评说历史的自由空间,又能抵挡可能来自正统学者的口诛笔伐。一句话,历史俗化的实质就是给历史以不同于传统专业化而是现代化大众化全新包装,虽然这里仍有历史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作为新创造的衬托,俗化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大众,把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历史给后人的某些醒谕通白地告诉大众。
    其三,如何把握评判历史俗化作品的尺度。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获得了飞天奖,《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播遍全国,收视率居高不下,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曾国藩》一版再版,历史评书经久不衰。无疑许多俗化历史的东西得到了艺术的最高奖赏,大众的接受和市场的喝采。问题是从史学的角度,该如何去评判历史的俗化呢?我们研究历史,证史论史思史,目的是发掘历史规律和历史有价值的东西来启迪现代,昭示未来。历史学家有研究历史的任务,也有传播历史的义务。但正统史学的学术化专业化面孔与普通大众渴望了解历史的接受层次却有相当的距离。俗化的历史作品则弥补了某些不足,它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以平凡的多样的适合观众口味的形式出现。我们应当肯定,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历史常识,展示了历史的部分真貌,并且带来历史沉淀下来的某些真谛醒示民众、教育民众,使平民大众能够轻松地接近历史,了解历史;解除了历史的神秘感与史学的威严壁垒。
    可是,俗化的东西往往游戏历史的成份太多,某些太多太滥的创造掩盖了历史的原相与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警醒两点:第一,由于俗化作品的接受具有直接性、大众性的特点,使得它在不知不觉中抵消了部分文化素养层次较低的民众有限的历史常识积累,假作真时真亦假,历史的本来面目模糊了,认识上也发生了嬗变,--原来历史还可以这般解说、这样“玩”。有人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推倒权威没有英雄的时代,或许与这种俗化历史游戏历史倾向不无相关。我们警惕舆论导向的同时,对历史的导向、对历史导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轻视之。第二,某些俗化的作品走得太远。或许我们可以娱乐的心态接受皇帝与民女衍生的浪漫爱情,时装舞步出现在古代皇宫等非历史的历史现象,但如果把早已定论的卖国贼翻版为爱国者,西来殖民说成是传播文明,这无论如何是与正视历史和普及历史知识的本质背道而驰的,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也是格格不入的。俗化的历史看似可随意创造,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毫无尺度的。历史性与通俗性、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应当辩证地把握好,如果走得太远,以至荒谬,以至“四不象”,势必陷入死胡同。对俗史来说,像与不像也许不是问题,基本的常识与共识的真理应是清清楚楚的。因此,欣赏某些过于虚夸世俗的历史作品,不可没有一丝清醒、一份警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