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辽代史学(4)

四史书翻译
    辽代设有史馆、昭文馆、崇文馆、乾文阁、宣徽院等许多文职机构,五京之中也设立了文职学职。《辽史》卷四八《百官志四》说:“道宗清宁五年(1059),设诏养学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辽代的京、州、县、乡皆有学校,以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等为教材,内中也包括一定的历史学著作。传为李浣(一作唐肃宗时代李翰)所作的《蒙求》即是文史哲等知识学科具备的童蒙识字教材。这些著作不是契丹人所著,因此传播时就要翻译,翻译业由此而兴。
    辽代开国皇帝阿保机精通汉语,他可以直接阅读汉人著述。其长子东丹王不仅通汉语,还能大量写作诗文,曾于辽宋交界处买书万卷,藏于医巫闾山读书堂。到辽太祖等人创造了契丹文字以后,为了在契丹人中普及汉人文化,政府遂支持翻译典籍的活动。这样翻译之职就格外受到重视,还成为某种才干的象征,见《辽史》卷八一《陈昭衮传》,卷八三《耶律学古传》。辽人称翻译为译鞮,并当成专门的职事官。据《辽史》卷二四,辽道宗大康九年(1083)“定诸令使、译史迁叙等级。”据《契丹国志》卷七,辽代的帝王基本上皆通晓汉语,辽圣宗还以契丹文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召其大臣等读之。不过大多数帝王不愿亲自动手,而由下臣为之。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化的特征,辽人要大力发展文化,所以翻译的地位自然不同一般。从功利上看,史学的干预借鉴功能更甚于文学。据《辽史》卷一百三《萧韩家奴传》:“又诏译诸书,(萧)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31]由此看出,辽代的史学翻译,不仅有官译,也允许私译。这样史的传播固然效果明显,但也容易引起混乱,因此,辽道宗时颁《史记》、《汉书》于世。大约五代以前的史书,辽人均已具备,这不能不归功于翻译。辽代史书翻译的蓝本,多从书市买来,也有少量为宋赠书。燕云十六州归辽,灭晋取书而北,也成了辽译藏史书的来源。宋使称辽已“无所不有”,接近事实。(见苏辙《栾城集》卷四十一)
    五专门史
    专门史指辽代对于某些学科的研究的专门学,不仅体现出这些学科研究的时代水平,也记录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历史。由于不是全面的科技或学术史描述,所以只是择而言之。现就有关辽代典籍所涉天文星命之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略述概况。
    在历史学著作中系统地记述天文学内容的,当首推《史记》。《辽史》简略,不及天文学。《全辽文》卷五有耶律纯《星命总括序》一篇,作于辽圣宗统和二年(984)。此书向无完本,《文渊阁书目》作一卷一册,《千顷堂书目》作五卷,清人从《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出一些,已可见其大概。据序,统和二年(984),耶律纯以翰林学士之职,因议地界事奉国书使于高丽辽东,与高丽国师讨论星命之学,自称其学得之于海上异人。据序文,其由五星五行之说推衍出干支形态,把传统的十二宫与地上的十二动物相对应,作为星命之学的根本。从辽代的十二神纛看,这十二种动物皆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神化与社会化的属性。如所谓鼠乃子垣之宫神,大约也就来源于鼠打洞于墙中,与大地之母相通,得地息之气,与节气相生相动,所以天地相配分化为天之星干与地上十二种动物相配合。此序此说源于东汉。按王充《论衡》多处言及,与之相合。晋人也编有十二属相歌。
    辽代的文字主要有辽、汉两种,研究语言文字学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字而言。其著作首推《龙龛手鉴》。该书简省《说文》以来五百四十部首为二百四十二部首,广收当时俗字、简体字、合音字、合义字,快读、慢读、分读等诸类,既是文字使用之革新,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反映了辽代的语言成就。据《梦溪笔谈》载,此书入宋后亦多次印刷,大受人们欢迎。
    在音韵学方面,唐释玄应撰有《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唐释慧苑撰有《新译华严经音义》二卷。辽人沙门希麟撰有《续一切经音义》。此书历时二十载,长达一百卷,显示了深厚的音韵学知识与水准,也反映了辽代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
    辽代有关世家名门,往往延用汉人传统修有家谱,所谓国史家牒,亦作世谱。《辽史》卷九四《耶律世良传》云:“才敏给,练达国朝典故及世谱。”据此,辽人有家谱者当不少,但无实物传世,无法展开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