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古代清官的重民思想和务实作风(3)

“德化”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是实行“教化”,兴学施教,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在这方面,西汉的文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就想法加以改变。他在成都修建学校,到各县招收学生,免除他们的徭役,学习成绩好的被选为郡县官吏。到各县去巡查,也带着学校的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些学生出入官府,传布教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於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之始云。”[③d]文翁兴学重教,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④d]文翁此举影响深远,后代良吏大多效法。隋朝相州刺史梁彦光,就是依靠办学移风易俗的突出典型。史载:“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廓。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於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缺,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苦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⑤d]。
    明清王朝,由于把兴学施教做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清官良吏要加注意兴办学校。明朝福山知县段坚,“刊布小学,俾士民讲诵。俗素陋,至是一变,村落皆有弦诵声。”后任南阳知府,“召州县学官,具告以古人为学之指,使转相劝诱。创志学书院,聚秀民讲说五经要义及濂、洛诸儒遗书……居数年,大治。”[⑥d]清朝的张埙,康熙时任登封知县,“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自县治达郊鄙,立学舍二十一所。课童子,以时巡阅,正句读,导之以揖让进退之礼。俾行化导,浇风一变。”陈汝咸任漳浦知县,修文庙,修朱子祠,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教养兼施,风俗为之一变”[⑦d]。
    (六)重视判案,调解纠纷,为人民排忧解难
    隋朝的辛公义,升任并州刺史后,一上任先到牢狱抓紧判案。史载:“迁并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⑧d]
    对民间的纠纷,清官们往往讲道理进行开导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如东汉刘矩,“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⑨d]隋朝划旷任平乡令,“人有诤讼者,辄丁宁晓以义理,不加绳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禄,赈施穷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笃励曰:‘有君如此,何得为非?’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诤讼绝息,囹圄皆生草,庭可张罗……迁为临颍令,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①e]又如北齐的苏琼,任南清河太守时,“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诸证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②e]为了调解纠纷,良吏们甚至拿出自己的家财。如北魏张长年任汝南太守时,“有郡民刘崇之兄弟分析,家贫惟有一牛,争之不决,讼于郡庭。长年见之,凄然曰:‘汝曹当以一牛,故致此竞,脱有二牛,各应得一,岂有讼理。’即以家牛一头赐之。于是郡境之中各相诫约,咸敦敬让。”[③e]
    二多办实事的务实作风
    从以上叙述已可看出,清官循吏的爱民重农,绝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见之于行动。为民兴利除弊重在办实事,正是清官良吏的优良作风。身为朝廷命官,竟能“居官如家”[④e]、“视民如子”[⑤e],深入民户,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从社会生产,到文化教育,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以及风俗习惯、社会时尚,方方面面,无不关切。这种为黎民办实事的务实作风,是很值得称道的。
    西汉的龚遂、召信臣等就是这样一批突出的典型。宣帝时,渤海郡发生灾荒,百姓饥饿起而反抗,郡守难以制服。宣帝想选用一个能治理的人,经丞相推荐,宣帝任龚遂为渤海太守。龚遂上任前宣帝召见他说:“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答道:“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於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宣帝听后高兴地说:“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龚遂说:“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龚遂的请求得到宣帝许可后就去上任。行至渤海地界,官吏们听说新太守来了,调集大批军队迎接。但龚遂却把这些军队遣还原地,又立即命令各县,全部撤掉以前设立的专门镇压人民反抗的官吏,并明确地指示,要把拥有兵器的人和那些手持镰锄田器的人区别开来,前者是反抗的,后者为良民,官吏不得查问。之后,他一个人乘车到了官府,郡中一片安定和平气氛。一些多日反抗的人,本来也疲惫厌战了,听到龚遂的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於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龚遂又见当地风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下令每口人种一棵榆树,一百根山菜,五十根葱,一畦韭菜。每家必须养二只母猪五只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蓤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⑥e]经过龚遂的治理,渤海大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