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很快就要落下历史的帷幕了。在这个世纪中发生的全球性巨变,超过历史上的一切时代。这个巨变的历史进程,我们用一个新的词汇加以总括,那就是“现代化”。 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这个称之为“现代化”的历史巨变,既是今天中国与国际社会科学界注目的最重大的研究课题,又是对现今的社会科学界与人文学界,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提出新的挑战。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与分析框架,从19世纪现代社会科学建立以来,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新历史观最为宏大、系统、辩证。它是吸收了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构筑的宏观社会发展理论。这个新历史观的基本要点是:1.用“生产方式”这个新的科学概念(它是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体),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按纯粹的社会形态进行深入考察;2.认为历史变革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由于社会划分为阶级而产生的阶级斗争;3.初步考察了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基本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言未来将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新历史观对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现代社会主义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历史观初步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他们逝世以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本应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在19世纪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科学概括,被解释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遵循的发展图式。原苏联理论界按斯大林的观点,把极为复杂的世界历史塞入一个按生产关系定位的五种生产方式的单线发展图式之中;并把苏式社会主义规定为不同国家共同遵循的“十月革命道路”。这种单线的、甚至是直线式的斯大林图式,给俄国、中国、东欧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中的变革与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僵化的理论教条终止的地方,正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开始的地方。本世纪以来最惊人的全球巨变是亚、非、拉三洲从世界历史的后台进入世界历史的前台,卷入世界的发展大潮。整个世界正以空前的速度进入现代工业文明。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①a]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切巨变引出的新的探索,为填补马克思著作中留下的巨大空白,提供了丰富的建构材料。 本文下面所要谈到的历史发展观,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通过对近两个世纪世界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的再认识,对原苏联理论界的僵化而片面的历史观予以驳正,对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现时代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乞高明指正。 一、新历史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新历史观,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基本观点[②a]。 (一)首先,应该尽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愿意。马克思在早年受到过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即认为历史(社会)是按一定顺序单线发展的(顺便指出,今天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也是单线进化论),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从他的晚年著作来看,更是明确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古典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的典型序列,只在欧洲历史上经历过。把它扩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历史图式,是后来者附加上去的,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二)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使用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系统(要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生产诸力和发展的关系),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具有客观可比性,而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一般取决于社会公正原则,归根到底取决于解放生产力的程度。现代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GNP,人均GNP以及其他一些可变化的社会经济指标,是可以客观测量的,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迄今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生产力;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自然半人工形态生产力;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生产力。由此而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每一种大生产力系统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产关系系统,扩而大之,就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样,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适应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上可以构筑不同的上层建筑与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不能说手推磨只能产生封建社会,蒸汽机只能产生资产阶级社会。世界的发展是多线、多模式的;历史上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农业社会;同样,今天也有不同形态的现代工业社会。 (三)这里所说的“一元”,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在这里,三大生产力形态引导出的历史演进阶段,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演进一般必经的顺序和阶段。这就是说,大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构成社会发展的客观限界和共同特征。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第一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一元性”的中心意思。“多线”,是指在同一大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大体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多线性”的中心意思。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多线性是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样,对于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都是多维的,立体交叉的,网络式的。这样,对历史进化论的辩证的解释就代替了机械的、片面的和单线的解释。 (四)世界历史上有两种形式的大变迁:一种是大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在历史上迄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大变革是10000年到8000年前发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它使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产方式。第二次大变革是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它使人类开始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两次大变革都是创新性的社会巨变。另一种是在同一生产力形态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例如,在过去几千年间,农业社会经历过从原始农业到古典农业的若干发展阶段。西欧的农业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占主导的生产方式向封建制占主导的生产方式的明显转变,在东方国家中,则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或农牧业社会缓慢的渐进演变,等等。这两种形式的历史运动,大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同一大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迁,都不是由于单纯的生产力直线式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最重要的是: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七大因素。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而不是单向运动。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还必须指出,世界的演进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是曲线式的上升,有时甚至出现大倒退。例如,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包含着巨大的社会革命,它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和奇特的凑合,而且许多大变革几乎都是与某种突然性“灾变”联系在一起,因此是难以预测的。单线升进的进化观是一种庸俗的历史宿命论的进化观。历史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任何历史的规律都只是表示一种趋势性,不能随意曲解历史必然性。 (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换方式的限制,农业文明都是地方性的,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多中心的。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它把各区域性文明联成一体,汇合成为世界性文明,世界历史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这样,世界历史的格局就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发展”第一次成为对现代世界具有整体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的人类共同主题。 以上五点,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在马克思的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理论的充实。斯大林的单线历史发展图式完全不符合活生生的现实,它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意义,是为了突出革命的作用,这在一个时期似乎发挥了很大政治作用。但是,从这里引出的阶级斗争万能论和社会主义单一模式论终于变成一种自我思想禁锢和僵化的教条原则,阻碍了原苏联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严重滞后了体制内部的改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