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做学问不是靠运气


     做学问不是靠运气。靠什么?我认为要靠“四气”。
      一要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要知民、为民。学术研究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推进社会前进;不能搞空中楼阁,而是要脚踏实地地攀登科学高峰。接地气是由学术研究的目的和使命决定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理论的评委。人民群众的力量永远是强大的,有时看起来不怎么强大,那不是因为在客观上被扭曲,就是因为看的人主观上有眼疾,或近视,或斜视。别说是社会科学,就是自然科学也有个社会需要的问题。都知道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这无疑是正确的。殊不知,在瓦特之前千年,就有人注意到蒸汽的力量,可是,那时不需要它作动力。办事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解决,何必再劳蒸汽的大驾!只是到了纺织机的出现,大生产需要大动力,蒸汽机才被应用并推广开来。社会需要是“无字书”。感受了、理解了社会需要才有学术研究的动力。恩格斯说得很明确:“社会的需要胜过十所大学。”我们身在大学里的人,一定要两眼紧盯着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学者要有力,就应当靠人民群众给力。学术研究、学术成果要有影响力,那就少不了向社会需要借力。当然,“社会的需要”并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必须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苦工夫。提倡接地气并不是主张俗气。因为只有那些从地气上提炼出来的、又能够指导地气的气贯长虹的理论文章和书籍,才能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二要有书卷气。“道成于学而藏于书”。“知书”尔后“达理”。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学人只有超过前人才是有出息的学人。而要超过前人首先要了解前人,学习前人。巨人的肩膀不是那么容易站上去的。巨人的肩膀是用书垒起来的。“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读书破万卷才能写出一卷。因此,有书卷气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可能是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撒得开,收得拢,也才能让读者看得进,记得住,学得到。读书,要读今人的书,也要读古人的书,要读国人的书,也要读洋人的书。几十年前,读不到洋人的书是个遗憾,今天言必称哈佛,不读国人的书,也是一大缺陷。书卷气不同于浅薄的匠气,不同于迂腐的书生气,不同于倔头倔脑的“老子天下第一”。书卷气是有所创新的才气、灵气。知识越渊博,越能知道学渊有多深,学海有多大,越能懂得对同道、不同道者要宽容。知道百家争鸣历史的人最能体会百家争鸣的可贵,了解气象万千的人最懂得百花齐放的美丽。
      三要有学术勇气。抓不到真理则罢,抓住了真理一定要勇于坚持真理,这是做学人的起码的品格。学术不是学舌。学人不能没有风骨。稍微读过中外思想史的都知道,发现真理往往是“推陈出新”,是对老道理、老观念的颠覆。“推陈”,“陈”要出来阻挡。颠覆必有反颠覆。批判难免出现“对批判的批判”。这就要求真理的发现者能够以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气魄去扬新的,弃旧的。在有人吹冷气时,千万不要低声下气,当然也不用恶声恶气。在遇到压力的时候,要记住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只有不畏险阻的人才能攀登上科学高峰”。手中有真理的学者一定要以学者应有的锐气、骨气、浩然之气来战胜冷气、官气,不趋炎附势,不搞逃跑主义。当然,有勇还要有谋。智者更要会斗智,要学会掌握好廿四个节气。大气不神气,士气不斗气,骨气不生气,锐气不骄气,豪气不牛气。掌握节气不是古人瞧不起的那种“曲学”,不是曲解真理、委屈真理的曲学。不牛气是要换来学术的“牛市”。
      四是要待人和气:学者对人,对任何人都和气,尊重别人的人格,口气不要有秽气。学者在意的是你的理论是不是让人服气,其它的皆等而下之。因此,学者在生活上不要摆阔气,在物质利益上要有点傻气,对专业外的问题也要有点憨气,遇到冲突要能有点忍气,无论如何要少一点火气。这些似乎同学术没直接关系,但是和气会换来顺气、瑞气和义气。在你泄气时会有人给你打气,憋气时会有人来透气,闷气时会有人来通气,生气时会有人帮你消气,受夹板气时会有人带来喜气,垂头丧气时会有人引导你扬眉吐气。一句话,待人和气会换来做学问的时间、氛围和好心情。对老板来讲,是和气生财;对文人来讲,是和气生“文”。不用说,宜学、宜人的学术生态环境仅仅是靠学者单方面的和气是不够的,少不了全社会的和谐,少不了全社会的“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