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致敬2013年学术界的那些逝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免。2013年岁末,让我们秉香燃烛,为学术界的那些逝者送去怀念与祭祀,他们之中有以思想影响世界的学术泰斗,有为中国改革开放在理论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有对中国理论界影响深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天妒其才英年早逝让人唏嘘的学界才俊,他们都在这一年离别人世,但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将永留人间,他们所开拓的思想领域,必将后继有人。 科斯 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 2013年9月2日,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芝加哥去世,享年102岁。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 科斯1910年12月29日生于英国,1991年因对经济组织产生原理的阐述,及推动法学、经济史和组织理论的发展,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及论文有《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联邦传播委员会》等。 1960年他发表的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该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为零时合约行为的特征,批评了庇古关于“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并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科斯发现,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将科斯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科斯终其一生从未踏上中国的土地,但科斯对中国一大批经济学家的影响巨大,而他更是在中国拥有大量忠实的拥趸,包括张五常、张维迎、盛洪、周其仁等著名经济学家,他们都受到科斯的巨大影响。 中国学术界对他的逝世感到从未有过的损失和惋惜,如今没有哪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像科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他的产权制度分析和交易费用理论如今在学界耳熟能详。他去世后,北京上海深圳学界都举办过追思会。10月19日在深圳召开科斯追思会,上百名中国经济学家到会。张五常教授作为科斯学术在中国的“御用推销员”,他在这次追思会上说,我们不会为一个在地球上活了102年多的人的辞别感到悲伤。不悲伤,但非常惋惜,有点遗憾就是,科斯最终没有到中国来。以我之见,一个明显的定论是科斯的名字会写进中国将来的史册上。一定的,但不一定是因为科斯对中国改革的贡献——思想贡献永远有问号。我肯定科斯会名留中国青史的原因,是他对中国衷心的爱,对中国人的真诚关怀。 布坎南 1919年10月2日——2013年1月9日 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 2013年1月9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布坎南长达6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公共财政、经济哲学和其他相关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他指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因为政府仍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利益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布坎南的作品通常都挑战了学界传统上对于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类追求私利的影响力的忽视。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在2004年组织翻译和出版了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一书,影响很大。 罗纳德·德沃金 1931年12月11日——2013年2月14日 关注人类尊严与权利 2013年2月14日,美国法理学家、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在英国伦敦去世,享年81岁。他是公认的当代英美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展现了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法理学,关注人类尊严与权利。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亦有批判。 出版于1977年的《认真对待权利》是德沃金第一本学术著作,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处女作中,德沃金挑战了他的老师、法理学大家哈特的法学观点,也对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质疑。尽管德沃金在学术上与哈特有很大分歧,但也是哈特后来指定德沃金担任他在牛津大学教职的继任者。 作为法理学家的德沃金,他的“权利论”、“法律整体性理论”等影响至今,而他在法理学方面的研究领域延伸到政治哲学领域,他的政治哲学理论被概括为“平等关怀与尊重”学说,学术界甚至把他与罗尔斯相提并论。 从1998年《认真对待权利》以中文出版以来,德沃金多部法理学和政治哲学著作引入国内,包括《法律帝国》《原则问题》《至上的美德》《自由的法》《身披法袍的正义》和《民主是可能的吗?》。 德沃金重要著作《原则问题》里, 多篇文章谈到了何为当代自由主义问题。德沃金说:“我们必须反对这样一个简单的观念,自由主义就在于对平等基本原则和自由基本原则作出了不同的掂量。我断定,现代政治学内部存在着一个广泛的共识,即政府必须以相等的关切和尊重来对待其所有的公民。”对政府来说,将其所有公民作为自由的人,作为独立的人,作为具有相同尊严的人来对待意味着什么?德沃金的回答是,就什么可以成为美好生活的问题来说,政府必须保持中立。 邓正来 1956年2月——2013年1月24日 著书育人 一人胜千军 在学术研究上与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政府系讲座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惺惺相惜,成为好友。2012年12月16日,作为复旦大学“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的第四十八场讲座学术嘉宾,迈克尔·桑德尔受邀来华演讲,他携新书《金钱不能买什么》,把“哈佛最受欢迎课堂”再一次带到复旦,而作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金钱不能买什么》中译本译者邓正来教授应邀担任了本次讲座评论嘉宾。 可是《金钱不能买什么》在中国刚刚出版,这本书的中译者邓正来却在2013年1月24日溘然地结束他的学问生涯,甚至没有来得及庆祝自己2月24日57岁生日,他的英年早逝让学术界痛惜不已。 “堪称儒林大侠引领风骚二十载,无愧思想健者卓然厘通东西方。”1月30日,邓正来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学者张维迎这样总结邓正来的一生——“人生挥洒,抽烟喝酒,聚友论道,斗室有天下;学术征战,闯北走南,著书育人,一人胜千军”。 袁伟时称邓正来有个没有实现的雄心壮志,要在北京建一座中国社会科学大厦,他念念不忘的是建立民间研究机构,出版刊物。 他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奇才,不仅集法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翻译家、社会科学活动家于一身,而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特立独行,作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他多年游离于传统“单位”体制外,却一直活跃于中国思想启蒙的前沿。邓正来学问普济天下,人生特立独行。18年“闭关”读书,清修内功,一旦“出关”,就以不凡的立意和视野,短短时间内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得风生水起。 邓正来的真正魅力还是在于他特有的学术贡献。作为“中国近二十年来西学东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走向未来丛书》的早期作者之一,该丛书以介绍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特色,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初步觉醒,对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蒙昧时代挣扎出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影响极大,风靡一时。 他是中国关于哈耶克思想研究的标志性学者,是中国哈耶克研究第一人。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220余万字的著作,撰写了近60万字的哈耶克研究论文,其中包括《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这些最为重要的著作。 邓正来创办的学术刊物领风气之先。他创办了遵循国际学术规范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中国第一本学术书评专刊《中国书评》、中国第一本西方法哲学研究专刊《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及中国第一本政治哲学研究专刊《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等学术刊物。 于光远 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 独立思考,只服从真理 于光远本名郁钟正,1915年7月5日生于上海。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使他终成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2013年9月26日去世,享年97岁。 他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 作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大学问家,他首先是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的。2005年,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候选人资料中,推荐人对于光远的评语是: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于光远的去世引起各界的沉痛悼念,许多学者表示,他是经济学界最有影响力、最具引领作用的带头人,他对经济学科的发展,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他独立思考、只服从真理的作风,永远值得学习。 于光远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述最系统、最深刻、最全面的一本专著。该书被评为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大影响的十本著作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被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挖”到新成立的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任首任所长的李京文,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就,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是真正的经济学大家,他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正是在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的倡导和支持下,目前全国有近200所大专院校设立了技术经济学科。 于光远写字台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条,写着他的座右铭:“独立思考,只服从真理。”经济学家张卓元说:“于光远常对我们说,加上‘独立’二字,就是强调反对盲从。我们常常会受到认识以外的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因而妨碍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追求。强调只服从真理,就是不要去服从什么权威,去跟风,讲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是搞科学研究的大忌。” 陆学艺 1933年8月——2013年5月13日 寻找解决社会问题良方 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的陆学艺在社会学领域的声誉是与他的学术贡献分不开的。 2012年5月13日,著名社会学家、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陆学艺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和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紧密相联;他情系“三农”,开启了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先河,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对社会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密切关注、紧跟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社会建设问题,致力于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 1933年8月,陆学艺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陆学艺发表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从此,陆学艺的研究潜力一下子焕发出来,他从原先的哲学研究转到对现实农村问题的研究,走上了研究“三农”问题的道路。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并高度评价农村包产到户的专家。在安徽凤阳的调查,写成文章《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这是当时关于包产到户问题最早的文章。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1988年,陆学艺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重心也开始转为对中国社会阶层的系列调查研究。从“三农”问题到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再到社会建设,陆学艺总是密切关注、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始终站在学术研究最前沿,努力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 陆学艺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迅速而广泛的社会变迁,社会学家正逢其时,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纪录和研究这一变迁的使命,以陆学艺为首的课题组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中提出了被学术界广泛接纳和采用的“社会转型”的概念,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2001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陆学艺花费了3年心血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炉了。如投石击水,陆学艺的研究报告立即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报告观点被各界纷纷引用。三年后,陆学艺带领课题组又推出了第二部研究力作《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10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出版发行了,他以一个社会学家的视野和观察提出, 必须调整中国的社会结构,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他建议,从三方面切入,首先是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等。其次是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第三是加强社会管理。 任东来 1961年5月——2013年5月2日 生命的厚度 2013年5月2日,年仅52岁、正当学术生涯高峰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任东来在南京鼓楼医院病逝,临终前他握着妻子和女儿的手,带着未竟的学术理想,离开了他深爱的书斋,这一天,距离他5月4日的生日仅仅两天。 著名美国史专家百岁老人刘绪贻撰文称,任东来英年早逝,这不仅是中美史学术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建设团队、中国文化现代化促进派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不可多得的忘年之交。 任东来是江苏宜兴人,1961年生于长春,17岁上大学,27岁获得博士学位。他在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后师从南开大学杨生茂先生攻读博士,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美国史博士。毕业论文《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论证严谨,资料详实,是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史的一部力作。 大致在2000年以后,任东来把研究兴趣从中美关系史转向美国宪政史。据他自己说,这一方面是受到了王希教授《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他觉得宪政对于国家治理、公民权利这样具体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他在研究美国宪政史时,关注的重点不是纸上的宪法条文,而是宪法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政治语境中被人诠释和运用。《美国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他从法官、案件和判例来考察美国宪政的确立和演变,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路径,也是一种真正有助于理解美国宪政的方式。 在送别任东来教授的仪式上,每个参加者手里都拿着一份介绍逝者生平和学术的小册子,标题是《生命的厚度》。正如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所说:这五个字很有分量,也十分切合任东来的一生。他在盛年谢世,生命没有足够的长度;但是在有限的岁月里,他做了许多有意义、有成就的事,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享受了充沛的友情和关爱,生活平顺而丰富多彩。他用52年相对短暂的时间,展示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生命的意义主要不在长度,而在厚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