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献给研究生的12条忠告与建议(下)(20070611)


    八、要有自信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权威
     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体系中,重视的是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而匮乏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其后果是,我们培养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质疑前人的能力,缺乏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有条理的怀疑论”是默顿提出的学术规范中重要的一条,它阐明了科学的内在精神。它的涵义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怀疑的,科学不承认教条,科学不承认绝对真理,科学是批判的、革命的,等等。科学吏表明,科学不可能有顶峰,它只是一个永无止境地前进的过程。因此,青年学人要形成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意识,树立敢于突破原有假设、原有理论,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
     不愿挑战权威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我们的科学论文有不少是跟着别人脚步走,不太敢想也不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而有些所谓“创新”,乃是对前人有一点“修正”、“补允”、“改进”而已。不少博土:研究生十分满足自己的结果与权威一致,不敢提自己有突破性的创见(概念、定义和方法)。这跟我国长期的社会传统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论辈分,讲礼教,不“犯上”已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挑战权威、“犯上”被视为对长者、对先人、对老师的大不敬;“标新立异”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按照中国的习俗,权威是不容挑战的,社会也不容许权威被挑战。这种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们的教育虽说培育了学生好学谦逊的美德,但带来了胆怯和缺乏自信等副产:品。直到现在,我国学术界依然推崇“经验和正宗”的原则,缺少冒险性的改革和探索,甚至因为怕“犯上”,对权威错误的结论“顶礼膜拜”。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非典”期间,冠状病毒与SARS有关是我国军事科学院的一个研究组首先研究出来的,但慑于权威人士作出的结论,国内统一的口径为:SARS致病源是衣原体,以致“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独一无二的机遇”(“Science"语)。
     思想最根本的特性是怀疑和批判,最宝贵的是创新。因此,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无非就是三点:怀疑、批判、创新。首先要崇尚理性怀疑。理性怀疑是指科学不承认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可以对科学进行自由的质疑和批判。理性怀疑促使科学家时常对经验证据(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先行的检验,不受经验数据的自我欺骗和被动欺骗。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反对的意思,批判是根据一个准则对某事作判断或评价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可以对准则进行批判,从而建立新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创新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
     对科学来说,怀疑大概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思考中进行理性怀疑,质疑权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研究生从一开始就要自觉培养自己 这种品质。
    九、要学习科学方法和遵行科学规范
     科学包括科学的理论、事实、方法、精神,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作为一名研究生,必须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有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
     科学方法,通常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这个程序往往如下:首先确认了一个问题,收集了尽可能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其次建议了一个解答(即假说),演绎了由此解答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最后用实验对这些演绎的推论进行了检验,结果是这一假说被接受了、被修正了或被放弃了。这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但完成这一程序的方法和途径各异,现代科学并没有万无一失、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尽管如此,一些著名科学家仍十分重视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例如生理学家贝尔纳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他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因此,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自觉学习前辈们创造的科学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等理论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方法,并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来。
     我们每一个人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学了不少知识,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具体的内容因为不用大都被遗忘了,而在这一过程学到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和科学方法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一直伴随着自己。所以我衷心希望研究生们能重视科学方法的锻炼。
     其次,科学研究中要遵守学术规范。科学在当代已成为一项社会职业,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规和规范一样,进行科学研究也有为社会所规定的、大家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方式,即职业道德规范。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学习和了解这些规范,因为这套学术(社会)规范形成科学独有的社会精神气质,支配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行为,形成他的科学良心。这些规范简单说来是:普遍性(指科学不取决于假说提出者的出身、种族、性别、宗教、阶级、国籍及个人品性),公有性(指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社会协作的产物),公正性(指科学不容欺骗行为和谋私利行为)和有条理的怀疑论(指科学不承认教条,科学是批判的、革命的)等。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科学规范的教育应从一个人刚刚走进大学或学术领域就开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性,就像竞技体育中的裁判一样,研究生要牢牢记住;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是科学研究的大敌。
     这是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还有一系列技术规范必须学习和遵循。其中之一是科技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与发表。它是科学研究最后出成果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无论在写作还是在发表、出版时都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和原则。为了便于科技学术论文的编辑、印刷、检索、交流与使用,科技学术论文的编写具有统一的格式。我国在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CB7713—87),故论文撰写和出版时,应参照并执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遵行学界既定的规范。希望研究生们不要轻视这个问题,否则,一个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会被认为是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人,这是很丢面子的。
    十、要潜心学术,不要急功近利
     目前,在不少研究生学习中,存在着一种浮躁之风。这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在学术界的反映,它对于青年学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谓浮躁之风是指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急于求成,热衷跟踪模仿,不愿做深入的研究,追求论文数量而不讲质量。更有甚者,少数人中还出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欺诈行为。我觉得,浮躁是由于心态不平衡引起的,而心态不平衡已成为当前部分青年学人的一种心病。有一些青年学人,心中尽想着如何快出成果、快快成名,行动上便想走捷径,手段上就耍小聪明,甚至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这样的心态妨碍了青年学人潜心学术、追求真理。
     另外,我还发现,有好些研究生,胸无大志,把科学研究纯粹作为例行公事,8小时上班制,双休日不读一点书,也不想科研中的问题,甚至把自己的课题撂下出外打工。这使我很奇怪,一个做学问的人,时间对他(她)来说永远是不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他的聪明和智慧远远超过我们吧!但他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个小时,夜以继日。他的成功是靠勤奋和钻研得来的。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追名逐利是格格不入的,虽然急功近利还不到追名逐利的地步,但离追名逐利也不太远了。到了那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研究生一定要力戒急功近利的心态,甘于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搞学问需要一种安定、宁静的心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下工夫钻研,才能有所成就。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学问—亡要有建树,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非有卓绝的苦功不可。学术创建要以苦功为前提,何况苦功也并不保障一定能有建树。有人认为,成功并不一定是靠努力,靠下苦功,而是靠机遇、靠运气,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实际上,机遇偏爱有心的人,机遇是学术积累的一种效益,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科学时有重要的“突破性”发现或创见,但它的进展仍是连续性的;某一发现或创见,都是在某一适当的发展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明白了这些,便应知道从事科学研究,是须使大力气,不能心存侥幸而期望收获的。
     只有不浮躁的人,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而终生追求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故每个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耐得住清凉和寂寞。没有废寝忘食的勤奋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是不可能成为好科学家的。我的确很难想像我们有些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神不守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外出打工,这如何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古往今来的学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固然有种种因素。但决定性因素,是他们崇尚真理,耐得寂寞,决不追名逐利,志在揭示规律,敬畏实验事实,决不弄虚作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种崇高精神和卓越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
     十一、要有团队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单枪匹马独往独来的科学“骑士”已经很难见到了,也许还有个别的单枪匹马搞理论物理或纯数学的人。现今的科学研究大都是在一个团队(通常是一个课题组或研究组,规模大小不定)的集体中进行的。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研究集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大型化,研究方式越来越社会化,一个人所能做的事和越来越大的科研项目、课题相比是越来越狭小。“大科学”这个科学学的名词便是指的这种规模大、耗资多、集体研究的科学活动。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国家部委和高校的研究所就是从事“大科学”的代表。
     在集体中从事科学研究,团队精神是决不可少的。团队的作用是要使其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有效,更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实验。在团队中,每个成员不仅依靠别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信息、方法和仪器设备来进行科研工作,更是处在研究集体之中,直接地和其他成员一起为完成同一个项目进行分工合作和奋斗。因此,在这个团队中,特别需要发扬大力协同、团结合作、讲求正气、既竞争又交流的团队精神。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创见和想法)贡献给它,人人都努力在前人和同辈人的工作上添砖加瓦,各献其长;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和批评,使科学思想(创见和想法)得到肯定、修正或扬弃,由此得到启发和提高,既合作又竞争,共同推动学术发展和进步。
     我常常评阅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发现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大的课题组里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普遍比小的课题组和单干的要高一些,发表的文章也多一些。这固然是由于前者的经费充足、仪器设备先进、课题又是学科的前沿,但主要是有集体群策群力的力量。由此可见,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奔向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国家部委和高校的研究所是一个正确明智的选择,因为一个好的实验室有好方向,有好条件,有好团队,远比单纯有一个名师还要好些。
     大多数研究生在团队中受到了集体的熏陶,思想认识有很大的提高,认识到从事一项事业,单枪匹马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集体力量,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在团队中,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向优秀的团队成员学习,时时催促自己、鞭策自己自我充实;此外,要尊重团队内的每一位同志(不仅是老师和同学,包括一些技术人员和技辅人员),努力向他们学习和请教,与大家一起共同培植良好的团队精神。那种不尊重别人、只想个人冒尖、不善与人合作而且嫉妒心很强的人,是很难做出大成绩的。即使取得——点成就,而骄傲自大必将造成更大的失误。我深深感到,团队的良性竞争的环境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敦促自己进步,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使自己更加优秀,并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与品位。因而一个宽容、善于合作、富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这不仅在学校里是这样,将来到社会上亦如此。
     十二、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研究生除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外,还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把人文精神看得比第一流的科学发现还要重要,,他说:“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客观真理发现上,人类从佛陀,耶稣这些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对我来说比所有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这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的涵养,即使学富五车,在精神境界上也未必远离禽犊。
     现在我们看一个人,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就是看他(她)的人品怎样,为人如何。有一份报告说,一个人的成功,70%~80%决定于情商,20%~30%才是智商。不管这个比例数字出入有多大,但情商起决定作用是肯定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场所。它的任务首先培养的是人(大写的人),其次才是学士、硕士、博士等。人都不会做,学士、硕士、博士等学衔一钱不值。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但没有一颗高尚正直的心灵,也永远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只能成为更具杀伤力的“害群之马”。
     因此,研究生在求学期间要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的人,一个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敏锐的审美能力的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
     结 束 语
     国家花了这么大的气力办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当然是因为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才。我认为,培养研究生,就是要为国家培植将才或者是拔尖人才。研究生要成为未来的将才,就需要在研究生期间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我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成这12条忠告和建议,献给研究生同学们,这也是对你们的希望和要求。这12条归纳—下,就是,一有志向、二重学问、三求明师、四要热情、五要精读、六要多思、七要诚实、八要怀疑、九靠方法、十莫浮躁,十一团队、十二人文。如果要问,这12条中哪几条更为重要些。以吾之见,未来的将才博士研究生在为学方面需要锻炼自己三种最不可缺之德性:即志向、热情、怀疑精神。这1:2条以此三条为本。讲得更明白一些:我为什么来读研究生?我抱什么态度进行学习与研究?我以什么思想来从事科学研究?如实事求是,果把这三个问题想通了,就会在自己心中怀有一个崇高的目标,满怀热情面对科学问题,有自信、有胆气,敢于提出怀疑,并为实现这一日标努力奋斗。
     诚然,为人和为学是一辈子的事,并不是在研究生阶段短短几年都能做得很好。愿大家一起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有很大的提高,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追求卓越,传承拓新,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我寄大希望于青年学人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