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古典学今日仍具启迪意义

日前,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国际史诗学会副会长卡尔·赖歇尔,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艾达·维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在北京围绕今日古典学的研究现状、史诗中的英雄形象与当今的英雄崇拜等话题进行了对话,笔者也参与了这场对话,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其讨论或许会对中国当前史诗学等方面的研究有所启发。
    庚辛:在德国、美国的大学里,古典学的生存现状如何?年轻人如何看待诸如《尼伯龙人之歌》、《奥德赛》这样的史诗作品,他们是否依然有阅读的兴趣?
    维丹:在哈佛大学,古典学系历史悠久,享有崇高的声望。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曾经就有G·纳吉教授开设的关于古典学的讲座。纳吉教授被尊为“古典学英雄”,他的课常常能吸引几百名学生聆听。
    朝戈金:两三年前,《博览群书》杂志曾刊载过一篇名为《谁杀死了荷马》的文章,其中提到,当前在中国人文社科类学生中,修习拉丁语的人越来越少,可以说,诸如希腊戏剧、哲学、文学等古典学科目正在走向衰落。这与价值观随时代的变化有关。
    赖歇尔:德国的古典学生存现状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古典学在德国社会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民众对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典作品仍保有很高的文化自觉,考古学在德国经常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也受到较高重视。另一方面,在大学里,古典学正面临着因学生过少而被取消的尴尬。
    维丹:现在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是否学习其语言。在美国,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已成为许多人的第二外语,因为在许多商业场合需要用到这些语种。语言学习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庚辛:我们是否可以讨论一下古典学中的英雄和英雄崇拜问题?
    朝戈金:当代年轻人如果能认真体会史诗,理解史诗中的英雄,或许会对生命、价值、理想等有更深的体悟。
    赖歇尔:在纳粹德国时期,德国的神话传说被误用、误读。纳粹时期结束后,虽不再身处纳粹社会语境中,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神话、史诗还是经历了低潮期,因为人们试图摆脱其与纳粹间建立过的某种联系。目前的德国人不崇拜史诗中那种好战的英雄,人们尊崇的除了商界精英,还有体育明星,因为他们同时拥有健美体魄与傲人财富,他们在当代享有的声望或许和史诗中的英雄更为接近。
    庚辛:那么民俗学研究对古典学研究有哪些推动作用呢?
    朝戈金:古典学的衰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究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诸如传统阅读习惯及民俗方式的嬗变。在中国,史诗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划归为民俗学的一部分。人们认为现代化的弊端在于,随着新兴事物的涌现,许多传统民俗受到冲击,逐渐消亡。在中国,民俗学并不是十分强势的学科,这给民俗学研究者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赖歇尔:古典学的发展问题与人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有关。当前的世界是文化多元的世界,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不同的文化难免要在一个国度里碰撞、交融,而每个民族都试图保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被同化。
    维丹:我们的生活方式确实正在发生改变,但是,时至今日,民俗传统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宇宙观对处于不同社会、持不同语言的民族仍具有启迪意义,对它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我们透过变化的表象,更深刻地检视其内在意义。 (陈婷婷作为翻译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