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记李文海先生的两场讲座

(通讯员杜涛)李文海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2009年和2011年,我两次聆听先生给青年学子的所作讲座,印象深刻。这两场讲座的内容,目前尚无文字和视频资料,我手头正好有一些简要的记录,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9年3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先生为历史学院学生作了一场《如何走向成功》的讲座,受到大家的欢迎。
    何谓成功?先生认为,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潜能。
    那么如何走向成功呢?先生认为,成功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不能把不成功的原因归于别人,应更多考虑主观的因素。首先,成功是对失败的超越。成功的价值、意义、含金量是与困难、挫折成正比的。任何成功都绕不过努力奋斗这道坎,老天爷非常公平。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其中的关键是对待失败的态度,要有承受力、勇气和智慧,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有勇气克服失败。
    其次,要学会选择。成功是由一系列正确的选择组成的,面对重大抉择时要慎重。不必要求十全十美,只要利大于弊、利多弊少就行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
    再次,细节决定成败。要有责任心。要分清自信与傲慢,自信是永不满足的品质,自信的人一定是谦虚的人。要有自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尊重和诚信是成功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
    最后,先生谈了学风的问题。他认为,培育一个好的学风会受益一辈子。学风即学者风度,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风度是装不出来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者风度包含四个方面,即追求真理的执着心、捍卫真理的坚定心、吸取各种有价值思想的包容心、生活情趣的多样性。
    2011年3月3日,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先生为该院学生做了一场《谈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的讲座。
    先生认为,广义上,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水平,二是待人处事的态度。在讲座中,先生着重谈了前一个方面:
    一、理论素养。思想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的水平。历史的本质隐藏于现象背后,需要史学工作者去复原和解释,而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有理论思维。唯物史观是理论思维的重要基础。要多学习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二、人文素养。需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先生指出,现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博士不博,缺少人文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字很重要。要提高思想境界、增加社会阅历、要有气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史学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是与历史上最伟大的精英对话、学习。
    三、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历史事实,同时要正确认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热爱专业。要对工作的意义即对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有深刻认识。先生以《史记》、《资治通鉴》为例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史学名著无不是为现实生活而写的。史学的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益智、资政、育人。要弄清楚历史不可替代的原因,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先生指出,要正确认识学术的创新。创新是对学术的本质要求,是对传统的超越。此外,要正确认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学术基本还是客观的,学界基本还是一片净土。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有气魄、气量,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要有学者风度。
    四、文字素养。要不断提高表述能力与写作水平。写文章不是自娱自乐,“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写文章要有中国气派。
    2013年6月,先生与世长辞。回想起当时听先生讲座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先生口才颇佳,言谈游刃有余,现场感染力强。先生一生,与史学和政治密不可分,以史致用,学仕一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史学的社会功用尤其重视,由此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亦将长久存留在历史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