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人物)听雷海宗讲述中国通史(组图)


    [人物]听雷海宗讲述中国通史 · 2006-7-25 9:32:58 ·来源:新京报
    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历史讲义结集出版
    
    
    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清华学校留美生,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1932-1952年,长期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曾担任过历史系主任等职。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病逝于天津。代表作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文化形态史观》(合著)。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上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的通史教材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当时清华大学历史系名师雷海宗讲义整理的《中国通史选读》已于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贯彻了雷海宗“历史学家不是播音员”的观念。
    雷海宗
    上课空口讲中外通史
    整理采用的底本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存1934年的铅印讲义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永兴曾听雷海宗上过课,对他的“空手空口”讲述中外通史深感惊奇。1934年王永兴考入清华大学读书,必修课中有中国通史,教师是雷海宗先生。王永兴回忆:“雷先生讲话声音不高,极有条理。最使我们敬佩的是,他讲课不带讲义,不拿底稿,只拿几根粉笔,每次讲课有许多人名、地名、年代,包括中国纪年和西元纪年的转化,他都记得那样准确,那样熟练。全年讲课都是如此。”雷海宗的另一位学生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何炳棣在海外讲授中国通史40余年,大多采取雷海宗的观点,在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他说:“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不能相信一生受雷海宗师影响至深且巨,而事实上只正式在课堂上学过他教的中国通史。”他说:“回忆清华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父‘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
    “历史学家不是播音员”
    《中国通史选读》以史学原典为主体,从大量文献中选取关键部分,整合为一部系统的中国通史。雷海宗先生自陈,本书之主要内容为“讲述史前至最近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变迁之大势,兼及宗教与思想之发展。”文化形态史观是雷海宗所采取的史学观念之一。他认为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但惟独中国的历史有两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创造力时期,从远古至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汉民族获胜,第二个周期为停滞期,从公元383年至1840年,第三个时期从1840年至当下。
    对此,何炳棣认为,尽管当时雷海宗以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的理论架构应用于国史,引起一些不可避免的评讥,但经雷海宗修正以后的文化形态史观,的确有助于中国通史的宏观析论。
    “我并不赞同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不应该简单地以个体生物学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文明历史。”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兆武指出,但雷海宗对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是启人深思的,他强调“历史学家并不是播音员”,何兆武认为雷海宗不失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家。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