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汉唐史专家张泽咸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不足

 
    今天是2010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是好友张泽咸先生八十大寿的喜庆日子,黄正建先生要我作个发言,这是应当承诺的。但此文的标题似与一般喜庆的祝贺不同。这是有感于当前学界的一股吹牛风,也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少“名流”喜欢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成就吹个天花乱坠,甚至与客观情况完全相悖。我想,评论老朋友的成就,也完全应当实事求是。既然对老朋友如此做了,当然更欢迎别人能严格地对待和批评自己,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此文有何不客观、不公正之处,也欢迎大家教正。对于这份特殊的喜庆礼物,甚至连在座的王春瑜先生也表示非议,但寿翁却有接受的雅量。
    我从1962年冬分配到历史研究所工作,就很快与张泽咸先生成为好友,屈指算来,已是四十七年,他正好比我大九岁半。说是朋友,其实在准确的意义上,应是义兼师友。记得当年他看了我的卡片,提出两条技术性的意见,一是对重要部分用红笔圈划,二是尽可能标明史料的时间和地点。此後的实践证明,这两条意见使我受益非浅。不仅当时他对我的业务有不少指导和帮助,即使是他事实上已丧失工作能力的今天,我还是依赖于他,凡是涉及汉唐史中没有把握的问题,总是要用电话就教于他,方才能放心写相关的文字,有时还须拿半成品请他审阅和把关。
    首先碰到的问题,自然是如何评价张泽咸先生的学术成就。我想,在隋唐史领域,有陈寅恪和唐长孺两位最有代表性的名家,是公认的。大致在1949年以後,以马克思主义治史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是胡如雷和张泽咸两先生。两位先生都兼治汉唐史,就以对马克思主义译著的精熟程度而论,当然胡先生更胜;而对汉唐间史料的精熟程度而论,则张先生又胜过胡先生。
    张泽咸先生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所下的苦功夫,肯定是强于我的。我们都经历了类似的阶段,甚至大饥荒也并未改变我们的信仰。但当时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确是教条式的,只是想给自己研究找观点,最好能找到合适的语录,用于写作时贴标签。苦难往往是最好的教师,经历了文革,才真正改变了我们那种教条式的学习,学会了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而能较为自由地运用其基本观点,去研究历史。时值今日,在马克思主义被许多中、青年学者厌弃之际,我们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治史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人也口口声声强调自己信奉唯物史观,不过是为出示一张对私利有用的身份证,我们也与此类人不同。
    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从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实践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能力,掌握尽可能丰富而准确的史料的能力,即拥有尽可能丰富而准确的历史细节知识,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可说是治史成才的三要素。又说一个人聪明与否,在史学成就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依我的观察和经验,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终还是取决于对史料下了多大、多深的苦功夫。我写後一句话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泽咸。应当说,在中国大陆,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治史者中,张泽咸博览群书,对史料所下的苦功夫,是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之相比的。他不仅通读秦汉至隋唐的史籍,并且读过很多包括《宋会要》在内的宋代史料,还兼读宋以後的不少史料。他的总体学术水平,当然在我之上。
    在文革前,历史所的旧人都一致公认张泽咸先生的用功。特别是在大饥荒时期,张泽咸下放到曲阜劳动锻炼,饿得全身浮肿,已肿到无法弯腰穿鞋,一条性命差点送掉。但回北京後,不顾病体未痊,天天泡酱油汤灌饥肠,深夜读史。他身体本来很壮,经历此次折磨,接着又遇到丧妻之痛,完全垮了下来。他搜集了自秦汉到宋元的相关史料,在文革後本拟写一部估计应有400万字的汉宋农业史。然而在健康状况已经完全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的情势下,最终只是勉力完成了75万字的《汉晋唐时期农业》,无法写更大部头的论著,真是可惜!
    我常说自己治史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调。如果放大一点,对自1949年到1966年进入史学界的人们而论,先天不足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後天失调具有普遍性。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和劳动锻炼,加之有人还承受冲击和折磨,不仅剥夺了人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精神,甚至肉体上的痛苦。在此种艰难的条件下,又没有如今的古籍电脑软件,故只有寥寥可数的人,能够贯通几个断代史。例如漆侠先生通读二十四史(《明史》只读部分),对秦汉到隋唐辽金的各代史,都有相当的研究,而尤其擅长宋史。主要是治元史的周良霄先生,他到现在还不会使用电脑,但从他的力作《皇帝与皇权》看来,他读史和治史肯定是跨越断代的,其贯通中华古史的水平肯定在我之上。还有如上述胡如雷、张泽咸等先生,他们的艰苦努力,确实达到了生命的极限。
    张泽咸先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其作品如下:
    《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50万字,中华书局,1979年;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与朱大渭合作,54·9万字,中华书局,1980年。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隋唐部分,北京出版社,1983年;
    《唐五代赋役史草》,37·6万字,中华书局,1986年;
    《中国屯垦史》中册的部分,农业出版社,1990年;
    《唐代工商业》,39·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唐朝阶级结构》,42·6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屯垦史》,与郭崧义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
    《中国航运史》,与郭崧义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他写第一章和第四章第十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隋唐时期农业》,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汉晋唐时期农业》,7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一得集》,论文选集,29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泽咸集》,40·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晋唐史论集》,25万字,中华书局,2008年。
    以上有的无法统计字数,如《一得集》也不能作重复统计,可统计者为365·2万字,据张泽咸先生说,仍有约30万字论文未曾编集。连同台湾出版的三部书,应有500万字以上。我想,如果有可能,至少应为另外的30万字论文,再编一论文集。将来如有可能,应出版《张泽咸全集》。可惜因他的身体状况,本人已难以参加编集,须统一体例,特别是应当校对文字和史料,极为费力。
    张泽咸先生的大作中,给我印象最深者,是《汉晋唐时期农业》和《唐五代赋役史草》。《汉晋唐时期农业》是分地区论述的,可称全面的区域农业,而在体力和精力极差的条件下,已经难于做到认真地核对每一条史料。但我们拜读此书,仍可体会他治史的顽强毅力和辛劳,这当然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呕心沥血的顽强拼搏。《唐五代赋役史草》的特殊优点,是广泛引用唐以後的史料,以论析唐史。我曾对张弓先生说,就广泛引用唐以後的史料,论证唐史而论,张泽咸是胜过他的老师唐长孺先生的。张弓立即说,唐长孺先生在生前也对自己说过同样的评价。其实唐先生与我接触很少,从来不可能交换看法,但结论相同。
    任何高明的学问家,总有自己的弱项和缺点,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总会不断开发其未能深入或涉足的课题。本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和精神,对前辈优秀学者应当非常尊敬,但也不宜偶像化和神化。我曾对张永山先生说,我们衷心敬慕张政烺师,但评论他的学问,不应说过头话,这其实不是尊敬老师,他也表示同意。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超越老师,後辈超越前辈,是天理当然的。只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学问的总体上确实根本不能胜过老师和优秀的前辈,但也应尽量开拓和发展自己治史的新境界。譬如陈寅恪先生,是公认的史学大师,但他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不够注重。唐长孺先生有1949年後的时代条件,注重了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他的作品主要是论文集。张泽咸先生在另一种时代条件下,则注重写专著。应当指出,张泽咸与唐先生的师生感情是极为深挚的,尽管本人体能已经很差,还是勉为其难地整理唐先生的遗著,花费了很大心血。
    前面说过,张泽咸先生治史,确实达到了他精力和体能的极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评论他的弱项和缺点。以下就他治史的不足提四点看法。
    第一,他没有外语能力。
    第二,他对先秦史料下的功夫不够。前辈学者对我们的教导,是治史打基础,应通读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我们大致还是依此教导行事,但对先秦的史料不下功夫,或下得甚少。应当说,张泽咸在研读先秦史料方面肯定强于我,但仍是不够的。特别经过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实践,方才感悟到,不通先秦典籍,极大地限制了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他治史侧重于社会经济史,而对其他如政治史、制度史、军事史、教科文史、宗教史等,虽有涉及,但不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比不上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第四 ,对中华专制主义批判不够。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黎澍先生于1977年发表《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的雄文,吹响了在新的条件下重新批判专制主义的号角,这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进步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史头等重大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当然也绝不是唯一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张泽咸和我当然是同意黎澍先生的观点,但在行动上则是迟缓的。看来我们都是想走学究式的道路,当张泽咸觉悟到这个问题时,其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做什么了。张泽咸对专制主义是有批判的,例如土贡,其实是古代皇帝竭天下以自奉的制度化,对民间为害甚烈,流毒甚远。张泽咸先生重视这个问题,故在《唐五代赋役史草》中作了专门论述。我却是很晚也悟出土贡研究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对中华专制主义批判不够,仍是他的治史的不足。
    对此还想多说几句。有的学者认为,学者应当疏离政治,并且认为如翦伯赞、吴晗等先生当年就不应参加反蒋民主运动。有的学者把北大精神概括为“难得清高”。中国自古以来,优秀的士大夫就强调清高。但如今的中国毕竟不同於往昔,是处在一个新时代。例如在官本位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学者不可能与权势不发生瓜葛。今天要说清高的话,就不应是古代优秀士大夫的清高,而应是在专制制度和思想面前,表现出民主的清高,在愚昧和伪科学面前,表现出科学的清高,当然,在腐败面前,也必须表现出洁身自好,入汙泥而不染的清高。这只怕才是所谓“北大精神”的精髓。时至今日,母校提出的民主和科学,已经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当排除那种狭隘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式的古代传家宝的思维;北京大学的人们固然理应继承和发扬此种光荣传统,其他教科文机构的人们也同样有权利继承和发扬此种光荣传统。要继承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必须支付代价,也应当支付代价。
    现在张泽咸先生的身体条件,已不允许他从事治史工作。但八旬高龄,神志是清楚的,记忆力也不错。如果他还能为中国史学发挥一点馀热的话,我很希望学者们能同他多通电话,多交流学问,这对他,还是对别人,都是有益的。
    最近在电视上见到一位老军医说得好,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要知不足,事业上要不知足。但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到了这个年龄,在事业上是心有馀而力不足,只能勉为其难地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但如今的中青年学者是完全不同的。我想,从中国现代史学实际发展而言,我们这代人的水平是到了谷底,往後则应当,也可以一代胜于一代。让我们为此目标而共同努力。
    【附】王曾瑜先生原信:陈爽先生:寄上一文,可上网.原文删削颇多,此为全帙.曾瑜敬上 
    【编者附记】2010年1月15日,历史研究所隋唐史研究室举行小型祝寿会,祝贺张先生80大寿,会议的议程之一是请王曾瑜先生介绍其学术成就。王先生遂发表了上述一番谈话。张先生在随后的发言中,对老友的坦诚和直率表示了由衷的感激,并反复强调自己是个笨人,语言能力差,至今乡音不改;马列的书还是读的,马恩全集前47卷、列宁全集37卷,斯大林全集13卷,全都一页一页地读过,但理论水平确实有限。会场气氛始终宽松而热烈,堪称一段学界佳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