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人生的边上 ──与杨绦笔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0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作家杨绦近年来闭门谢客,多方婉拒海内外媒体采访。难得地,在临近本月17日百岁生日之际,她特别接受《文汇报.笔会》记者笔谈答问。本刊特别摘录精彩部分刊载。 西历1911年7月17日 。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西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绦(以下简称杨):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他说:「凡物新则不旧,旧则不新,新旧年者,矛盾之辞也,然中国变法往往如是。旧法之力甚强,废之无可废,充其量不过增一新法,与旧法共存,旧新年特其一例而已。」「今人相问,辄曰:『汝家过旧历年乎,抑或新历年乎?』答此问者,大率旧派。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7月17这个西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 崇尚古典清明理性 问: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杨: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著过去的包袱太重。 《斐多》激发生存勇气 问: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对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义吗? 杨: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著原译文,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应该说,我后来《走到人生边上》的思考,也受到《斐多》的一定启发。 信仰文化 信赖人性 问: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质量,最值得骄傲的质量,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质量?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质量,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能;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份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有一天,我和钱锺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锺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著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著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著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座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埃及学之父”夏鼐
- 下一篇:今日中国的大学与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