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世界史学科升级带来发展机遇——访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华教授

    需求增多促使学科调整
    记者:今年,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学科目录调整方案中,世界史由原来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在您看来,世界史学科为什么需要升级?
    张建华:较早以前,世界史与中国史在师资力量、图书情报以及硕、博研究生培养方面可谓“两分天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做出了一些调整,世界史这一学科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和历史教育学等平列,成为历史学门类下八个学科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需求,人们要求对世界进一步了解。譬如现在很多中国商人去国外做生意,他不仅需要对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有了解,对当地的历史也需要有一定认识,才能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如今语言方面专业人才的增多,也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学科内部发展来看,这可以从五年前谈起,世界史学科内部一些教师和学者同仁等一直呼吁要求相关部门对世界史学科的重视。教育部在这几年也作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我们了解到,不仅仅是英美等大国,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都对世界史学科非常重视。以俄罗斯为例,从事本国史研究的只有较少的教师,而百分之八十的学者都在从事世界史的研究。在我们国内却不是这样的。因此,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多,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做法,作一些调整。
    世界史现在还不是显学
    记者:世界史学科升级,为这一学科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也有学者们担忧世界史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研究区域分布不均衡、学科人才日益稀缺等。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张建华:从研究领域来看,对英法美等“大国”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的研究就较少。研究不能因为国家的大小而有所偏向,不能因为一些国家 “小”就不去研究了。现在我们国家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很频繁,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国家作进一步了解。但是这些国家的文献资料相对缺乏,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事世界史研究,通晓对象国的语言很关键。目前,从事世界史研究的队伍不大,语言方面的人才还存在欠缺。如今英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如果研究拉美国家,不仅需要英语,还需要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方面的人才,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并没有这些语种的设置,这方面人才存在缺口。
    在文献资料方面,如今的研究已经有了大的突破,可以说今非昔比。国家的开放,国际交流的增多,国家之间学者往来的增加以及现在有许多学生有机会到其他国家学习,使得我们现在查阅国外资料已经变得较为容易了。但从事历史研究应该用原始、档案性的资料,少用第二、第三手资料。在这方面,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选取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保有较为完整的资料,而偏远一点的地区,资料就有限了。
    世界史现在还不是显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事世界史研究的老师和学生数量有限,他们在短期内效益是少的,研究可谓是坐“冷板凳”,比不上应用型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带来较大的收益。就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来说,我认为,世界史的学习可视为最快捷的和最有成效的“素质教育”的途径。从世界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可能全部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可能到中学做了老师,有的可能当了公务员,有的甚至毕业后经商了,都是有可能的。而之前的学习在他们往后的工作中或许不经意间就发挥了作用。世界史同人文学科的其他门类一样,本身是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和文化“巧实力”(Smart Power),对国家和民族如此,对于集体和个人亦如此。
    学术态度不可矫枉过正
    记者:中国的世界史工作者往往不具备西方学者所具有的优势,面临着所谓的“西方中心论”的困扰。您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世界史时应持有怎样的学术态度?
    张建华: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世界史”本身是一个规范化的学术名词。“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阶段性成果。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就指出这一点。“世界史”与“世界历史”在概念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世界的历史”(The  history  of  world)—— 是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的客观过程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总和,是各地区历史的总和,是各民族历史的总和,它自“人猿揖别”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隔绝、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各地区、各民族以及一些早期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化基本上是在相对隔绝(而非紧密联系)的状况下,以个体的(而非整体的)方式进行的。
    “世界史”(World  history) ——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彻底摆脱相互隔绝和闭塞的状态之后,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在越来越密切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前提下,将本民族和本国原有的纵向式和分散化的发展进程纳入(包括主动和被动方式)横向式与整体化的世界发展进程之中的历史。
    对于学理层次的世界史的认识,我国学界最初完全受欧美学界影响(即全盘欧化),而后又完全受苏联学界影响(即全盘苏化)。因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都有一个诉求,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打破欧美史学家主导的“西方中心论”,为此,很多学者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东方中心论”等,但这些提法显得有些矫枉过正了,做研究需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视角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世界史,很重要一点,就是研究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要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把中国纳入世界的范围,这也就涉及到了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评价。
    记者:对前面提到的世界史发展遇到的问题,您认为怎么克服以寻得发展?您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前景有何展望?
    张建华:我对世界史这一学科发展持乐观态度。国内几乎所有世界史的老师都认为这一学科调整是一次机遇。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从八分之一变为了“历史学”的三分之一(历史学门类下有“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国家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相应地,国家也会增加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比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相关项目的评选比率上肯定会有所偏向。有了这些投入,相应地从事世界史研究的教师学生会有一定收益,人员就会增多起来,从而也会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针对这一调整,一些高校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调整方案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我预见,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机构,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院系大门类调整,譬如“中国历史学院”(或称国史学院)、“中国历史学系”(国史学系)或者“世界史学院”、“世界史学系”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