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所听到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情况,多数是有关实物材料--令人震惊的重大发现;还有一些象秦始皇陵兵马俑已在国外展出。发掘、描述和解释所有的考古材料,需要根据一些思想框架来进行。本文就是关于当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的思想。 在西方,当代中国考古已被严肃地作为一门学科对待,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学者接连宣布一个又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重大发现:关于人类起源的事实,关于早期稻谷培育的事实,随葬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无数其它珍贵物品的皇陵。中国考古学真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在报纸标题和惊人的展览背后,一些问题产生了。关于影响考古学家及其工作的考古思想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他们给予新的考古材料哪种解释?中国考古学家在世界考古的蓝图中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当今著名的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考古思想。 苏秉琦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从1928-1934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历史,然后加入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从1934-1937年参加陕西省宝鸡斗鸡台的发掘。发掘报告在1945年完成,但是直到二战末1948年才出版。他在1940年写了关于斗鸡台陶鬲的一本书,但是手稿在战争中遗失了;那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增刊收进发掘报告中了,这本书的缩写本40年后最终出版。这可能是在当代中国考古学中关于陶器类型的具有示范性的项目,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被聘为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且一直工作到现在。研究所在1950年成立,在中国科学院下,后来成为1977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部分。苏也是北京大学首次大学考古课程的奠基人之一及主要的教师,今天中国的许多考古学者都是他以前的忠诚的学生,苏在工作实践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1986年,苏继考古所前所长夏鼐(1910-1985)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在中国作为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代表受到高度评价。 苏秉琦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区系理论,在中国文明发展研究中,一直影响着、事实上也奠定了中国考古的趋势。这个理论曾引起争论。例如,安志敏,也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在1992年8 月石家庄召开的第三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对苏的理论的重大作用提出反对意见。分析地考察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最近20年一直令许多中国考古学者关心的问题和中国考古界当前的形势,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传统框架及其转变 首先有必要看一看产生苏的新思想的传统框架。苏的新思想是以中国考古学者在不同的工作前提下产生的。在20世纪20年代当代中国考古学产生之初始,遵循传统观念,考古学在证明中国人、包括人的起源及其文明发源于也称为中原的黄河中游起了积极的作用。夏商周三代(甚至远古传说中的祖先如黄帝)都与中原密切相关,人们认为文明最初产生于此并辐射到北方南方的其它地区(注:在其第四版中,张光直几乎重写了整本书,他不再支持“中心辐射”模式,现在强调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考古学者已经接受这个“中心辐射”模式,并且事实上已经成为先决条件。由于它明显地与文献确定的历史传统相符合,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受历史学家欢迎。 在田野考古及使用科学探测方法,尤其是七十年代14C 断代法(注:14C断代实验室于1965年在考古研究所成立,首批数据在1972年发表。)的使用方面的巨大进步引起了一场震动,在传统的文化“核心”区外的一些考古遗址比那些中原地区的要早,并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材料也表现出非常先进的水平,这个事实对旧有的框架提出挑战,使之处于为难的境地。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苏秉琦开始探索是否中华文明的形成比简单的“中心辐射”模式可能更复杂。他在60年代写的一篇文章中已表达过这种思想,从70年代中期起,苏给学生们及会议作了一系列的讲座;后来他和他的学生殷伟璋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把早期中国文化的考古发展划分成六个地区: ●以长城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山西、陕西和河南交界的中原地区; ●以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 ●以山东及其周围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下游; ●以太湖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 ●以鄱阳湖和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在每一个主要的分布区内有许多子类型,苏的理论强调的不只是地理区划,而是这些地区的每一个都有其自己的文化起源和发展,形成不必要平行的不同的系列,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他把中华文明的形成看成是不同要素巨大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融合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深深植根于它自己的过去中。在1979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成立的首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苏指出且不管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中国社会的文化分区起源于古代的地理和文化体系。 新的发现,新的年代序列,新的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