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林志纯:中国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的开拓者

一则真实的笑话,引出世界上古史的内涵
    在人们的心目中,世界上古史是一门带有神秘色彩的学科。不要说一般人不知就里,就连不是研究这一分支学科的史学工作者对它也不甚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曾师从林志纯(日知)教授攻读埃及学的博士,得到了公派英国访学的机会。有关部门给学校打来一个紧急电话,问这位博士懂不懂阿拉伯语?研究埃及学为什么不到埃及而去英国?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据实相告:博士懂英语,不懂阿拉伯语。于是他赴英访学的事儿便被搁置下来了。林教授说:“这个在常人看来完全合乎逻辑的问题,从世界上古史专业角度看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古埃及人并不讲阿拉伯语。埃及学研究的年代是从大约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65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这段历史。至公元一世纪,当地就很少有人懂埃及语了,当时通行的是希腊语和科普特语。而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时,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成了无人知晓的“死文字”。18世纪初,欧洲学者进入埃及和两河流域,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古代文物和铭文,便带回欧洲。目前,作为研究埃及学基础的大量典籍和考古文物大多保存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博物馆里。这就是研究埃及学不需要懂阿拉伯语的原因。
    外文难,古文难,外国的古文字难上加难
    如果说从事一般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而这些对于世界上古史学者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通晓国外文明古国特有的古文字:比如研究埃及学的学者必须通晓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研究亚述学的学者必须通晓西亚楔形文字。林志纯教授本是一位国内公认的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听从学校安排,改攻世界上古史,当时他已年过不惑。林教授“转向”之时,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称得上一片未被开垦的荒原。他以拚搏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了多项奠基性工作。林教授招收了两批14名研究生,又配合前苏联专家举办了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28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世界上古史进修班。这些研究生和进修学员后来成为我国世界上古史学科的骨干力量。
    在闭关锁国年代编成世界上古史稿
    即使在阴云密布、极左思潮猖獗的“文革”中,林教授也常常步行到省图书馆,一个人坐在静静的外文报纸阅览室里,查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发达国家的报纸,捕捉任何有关古代世界考古新发现的信息。林教授在1972年编写出长达40多万字的世界上古史书稿。书稿刚刚脱稿,适逢高校回复招生不久,便成了工农兵学员们的急需教材。1975年,人民出版社辗转看到了这部教材,立即商请林教授对原稿进行修改、扩充。林教授将正在读中学的一双儿女放在亲友家照看,携师母——他的“专职秘书”风风火火来到北京,在出版社临时腾出的一间办公室里安营扎寨,昼夜不舍地开始了书稿的修订工作。经过半年之久的紧张战斗,长达60万字的《世界上古史纲》终于完稿了。书稿是师母一个字一个字抄写清楚的。这部皇皇巨著面世后,好评如潮,仅国家级奖励就获得两项。
    病榻上审定《世界古代文明史杂志》创刊号
    1980年,在林教授的倡导下,东北师大历史系成立了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所成立伊始,便开始了向四门以古代文献研究为基础的学科的勇猛进击:以古希腊和拉丁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古典学,以西亚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献、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亚述学,以古埃及象形文献、文物为主研究对象的埃及学,以古代小亚赫梯楔形文献、文物为研究对象的赫梯学。在林教授的苦心经营下,研究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目前尚是国内唯一的专门收藏有关世界古代文明史图书、杂志的中西文图书馆。林教授设想出一种外文《世界古代文明史杂志》,刊登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创刊号时,林教授正因严重的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生命处于垂危之中。林师母白天在医院护理他,晚上抓紧时间用一台手动打字机把那些用西文写的又多有古文字的稿件一字字打出来,然后再把稿件送到他的病房,生怕他的生命发生意外,看不到梦寐以求的刊物。如今,这本杂志已发现了22年,与国际上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在内的400多家学术机构或图书馆建立了交流关系。
    把西方古典引进中国,让中国古典走向世界
    作为我国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开拓者,林教授脑海里想的不仅仅是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他还考虑应该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做点儿什么。1988年,林教授与周谷城、吴于廑、周一良、任继愈、张政烺等9位著名学者联名发起,由他本人主编的《世界古典文明丛书》投入运作。由林教授撰写的“丛书缘起”写道:“为了把西方古典文明引进中国,把我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这套丛书采用中外文对照印本:近东古文献采楔形文字或象形文字的拉丁音译与中文对照方式,中国古典文献则采中国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现行文字与英译对照方式。”这是一项浩大的跨世纪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按照丛书设想,就中国古典文献而言,就需把从甲骨文、金文、先秦直至魏晋南北朝的所有文献全部译成英文。目前丛书已有10部专著问世,其中就有两部是林教授本人编写的。已95岁高龄的林教授,在其执教75年的生涯里,已为国家培养了22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因林教授年高体弱,已转到他的弟子张强教授名下培养。在中国第二届世界古代史国际研讨会上,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戴丽真诚地说:“现在我们可以倾听到中国学者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世界古典文明的声音,并从中学到一些在西方学不到的东西了!” (责任编辑:admin)